打開考研變革窗口,雲複試應從“救急”走向常態

考研複試結束了。退出視頻會議時,考生王鑫(化名)感慨,長時間的“鏖戰”終於畫上了句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的研究生複試時間較往年推遲了一個月左右,而且形式也大為不同。4月中旬,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複試工作的通知》,指出複試“可採取現場複試、網絡遠程複試、異地現場複試以及委託其他高校複試等方式”。

多樣化的複試方式,給了高校更大的自主權。有專家指出,通常説,招到合適的學生辦學就成功了一半,能否有效抓住和利用這個招人機會,完全取決於每所高校自己。

虛擬考場審核一樣嚴格

王鑫是考研大軍中的一員,報考的是某校園林設計專業。今年該校研究生複試取消了筆試,取而代之的是材料審核,考生需要準備作品集、個人陳述和研究計劃等。也就是説,本科期間的積累和對未來的規劃,成為複試考核的重點之一。

相比現場複試,雲複試有其獨到之處——不用跟主考官面對面。隔着屏幕,大家身處不同空間,壓迫感少了。

李俊(化名)報考的是北京大學法學院,近日,他參加了線上複試。

他向科技日報記者詳細介紹了自己的雲複試流程:在一個相對封閉的房間,準備兩台帶有攝像功能的設備,戴好耳機、麥克風,調試好網絡……然後按照一般面試環節,進入虛擬考場,抽選題目,開始作答……“為了緩解緊張,我沒看屏幕中各位老師的表情,就專注答題。”他坦言。

為保證線上複試的公平性,考研雲複試一般都對機位提出了要求。比如需要雙機位,正面第一機位必須露出考生的雙手,側面二機位需要拍攝到考生側面全身。考生必須簽訂誠信協議書。進入考場前,工作人員也會通過攝像頭確認考生身份證、學生證、准考證等一系列證件,保證“人證合一”。

“這也打消了我們考生對於遠程複試公平性的顧慮,確實很嚴格。”李俊感慨。

用多樣化方式實現選人目的

身為考研大軍中的幸運兒,王文(化名)已經“上岸”,她要就讀的,是北京大學新聞學院的新媒體專業。本就對技術感興趣的她,覺得既然身處科技時代,就該擁抱新技術,順應新趨勢。

她注意到,之前網上也有聲音,説既然無法線下複試,不如干脆取消複試,按照考研初試成績排名錄取。“我當時就認為,複試絕對不可能取消。我們是新媒體學院,本身注重的就是技術。如果因為不相信技術就取消複試,豈不是‘自己不相信自己’?”王文説。

其實,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招生單位就各顯神通,採取了多樣化複試方式。有的高校電話免提複試;有的高校寄送問卷複試;也有的高校採用網絡複試,要求考生在規定時間內撰寫論文……如今,網絡更為便捷,更沒有理由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放棄線上複試。

王文認為,研究生複試可以更好地考察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如表達能力、抗壓能力和實踐能力等。遠程考核,確實有可能讓心存僥倖的考生有可乘之機,但只要高校組織得當,願意花心思設計流程,也能夠將外界影響因素降到最低。

與本科不同,研究生更注重對於知識的研究,然而考生從事研究的基本素養和創新精神,並不太容易在筆試中體現出來。正如復旦大學副校長張人禾所説,在筆試基礎上的複試,可以更加全面準確地評價考生,也能夠幫助學校選拔出符合本校教育理念和人才選拔理念、學科領域特色以及導師研究特色的學生。

此前,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也指出,“強化複試”成為近年來研究生招生考試的主要改革方向。他認為,碩士生的選拔方法應更靈活、更有特色,針對不同的生源羣體,堅持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實現人才選拔目的。為此,可以更為大膽地探索多種可能性,實現從內容到形式的全面改革。

自主權給到高校,高校也要能拿得住、用得好。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今年研究生招生複試的改變是整體教育管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具體舉措之一,但也有可能成為未來管理體制改革的轉折點。“對那些有充分準備的高校而言,複試的轉變,就是拉開了更好發展新窗口的‘窗簾’”。(記者 張蓋倫 實習生 李墨馨)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9 字。

轉載請註明: 打開考研變革窗口,雲複試應從“救急”走向常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