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不應該對父母發脾氣,可是人們往往喜歡對自己發脾氣。這到底是為何呢?筆者是一名小學教師,我就來通過身邊的例子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生我們養我們者是父母也,最容易包容我們的也是父母。再也找不到可以像父母一樣包容我們的人了。小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比比皆是,小孩子把父母對他的寵愛理解為理所應當。受了一點委屈也向自己的父母發脾氣,甚至有的學生和同學之間發生了矛盾,也會向父母發脾氣。
有的學生在學校是乖孩子,在家裏可是一點也不乖。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對學生也很有禮貌,上課也能積極回答問題。可是在家裏卻是另外的一副模樣。對父母頤指氣使,讓父母幹這幹那,父母是長輩,不是傭人。為何不把學校的好的一面帶回家裏呢?
這些學生,在家裏在學校是兩幅樣子的原因在個人價值的體現!在家裏,對父母頤指氣使才能獲得孩子心理上的滿足。而在學校,如果還是這樣,不能得到別人的認同,只能讓同學遠離,所以這些學生表現的上課回答問題積極以此來獲得老師的認同感。課間和同學融洽相處,相互之間有禮貌以此獲得同學的認同感!
因此,要改變孩子在家的表現,只能靠父母。家長指出學生的缺點,讓孩子知道自己一定要有好的表現才能得到家長的認可,比如洗碗、拖地、優異的學習成績等等。家長必要的表揚,一定要端莊在孩子心中,讓學生尊重、害怕。如果學生尊重父母,那就意味着他們不能再對父母發脾氣,逐漸成為他們心中的好孩子!希望的父母樹立了榜樣,當孩子成為榜樣時,你希望孩子有什麼樣的習慣,你應該自己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