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西方學者認為,甲骨文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所以認定中國文明史只有3600餘年。然而卻有一個簡單的邏輯硬傷:按照事物發展規律,中國文字應該逐漸演變,最終才形成了成熟的甲骨文,因此在甲骨文之前的夏朝,至少應該有一種相對成熟的文字。
邏輯上的確如此,但從目前的考古發掘看,至今沒有發現有關夏朝文字的遺存。既然如此,是否就可以判斷夏朝無文字?對此,國內學者馬賀山認為:夏朝不僅有文字,而且還比商朝甲骨文要先進!
從考古發現來看,8000多年前的河南賈湖刻符,7000餘年的安徽雙墩刻符,6000多年的西安半坡刻符,5000多年前的南通青墩遺址......都具有了鮮明的文字形象,很多中國學者認為“這些就是原始的文字”,西方學者認為只是“不着調”的刻符。
對於西方學者的觀點,中國學者張居中認為,這是因為西方學者不瞭解漢字的特點。和西方字母不同,漢字本身就是象形。而且,雙墩遺址有630多個刻符,青墩遺址上的刻符能組成句子,這一切都説明了當時中國文字已經形成了系統。
到了公元前3000年以內,考古發現的文字,就越來越成熟,比如骨刻文、山西陶寺朱文等。甲骨文之前到公元前3000年,除了骨刻文出土較多,形成了文字系統之外,其他出土較少。因此,這的確給研究夏朝文字,帶來了很多困惑,夏朝文字到底存不存在呢?
按照事物發展一般規律,商朝甲骨文是成熟文字,這就註定在此之前的夏朝,至少存在相對成熟的文字。儘管沒有考古確認,但種種跡象表明,夏朝文字的確是存在的。
從文獻資料上看,夏朝有史官,夏朝有書籍,夏朝有文字(倉頡造字)。而且,《尚書·多士》中,記載了周公對商朝遺民的一段話,或許揭開了真相!
這句話的意思是,商朝的典冊,是從夏朝那裏繼承,並經過改造而來的。顯然,這已經不是説夏朝有沒有文字了,而是説夏朝有典冊,比如傳説中的《連山》(易經包括夏朝的連山,商朝的歸藏,周朝的周易)。
既然如此,夏朝又該使用什麼文字呢?學者馬賀山認為,夏禹書、禹王碑(見上圖)就是夏朝的傳世文字,夏朝文字是夏篆,這是夏朝的官方文字!當然,對於這一觀點,史學界還有不小的爭議。
如果夏朝文字真是夏篆,為何又説比甲骨文還要先進?眾所周知,中國文字是逐漸演變,甲骨文應該比夏篆更成熟才對。對此,學者馬賀山的觀點中,有三點值得重視。
第一,從夏禹書、禹王碑來看,夏篆非常成熟,非常規範,筆道圓潤,講究對稱,是一種非常進步的文字。但甲骨文中,卻有大量的異體字,顯得比較落後、原始。
第二,文字也存在“用進退廢”的問題,一旦不使用,或少使用,反而可能導致文字的退化。夏朝文字比甲骨文先進的問題,就在於商朝荒廢了夏篆。
第三,商朝建立的前300年,一直處於動盪期,經常遷都,直到盤庚遷殷後,夏篆才得到重視和發展,最終演變為甲骨文。在殷墟甲骨文中,的確沒有早於盤庚時期的甲骨文。而且,商朝起初以遊牧為主,沒有文字,又不重視文化,所以荒廢了夏篆。
客觀的説,夏篆是不是夏朝文字,如今還不能確定。但有一點可以基本確認,夏朝是有文字的,只是如今沒有找到確切的考古遺存。
當然,也有可能永遠找不到系統的夏朝文字,只能找到一些刻畫在玉石上的零星文字遺存,原因很簡單,除了商朝推翻夏朝時,對典冊的破壞等之外,夏朝時期文字載體太少了,很容易就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中。
沒有找到證據,不代表不存在。古希臘的很多歷史,都沒有考古證據,西方學者卻將之奉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