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網導讀】父母面對孩子犯錯時,如果是激烈、負面的響應,孩子長大情緒更差、更沒有自信學習;相反的,如果家長的反應是積極正向、具有建設性,孩子長大才有辦法內化和反省自己的行為。教育心理學研究也發現,4歲前缺乏良好的教養,4歳後智商,每年會降2.5分,而且這個影響在日後非常難彌補。
1、父母正確的傳達情緒
當孩子有正向的表現,要清楚傳遞出來,當孩子表現不好,也要具體表達,而不是僅僅告訴他「不可以」、「不對」,不要以為孩子年紀小聽不懂,要正確適當的傳達情緒,孩子才會更快學會區辨是非好壞。
2、不讓孩子模仿自己的壞習慣
小孩是天生的模仿家,他們就好像一塊海綿一樣,我們給他什麼,他便會吸收什麼,不管你有沒有察覺到或是願不願意,和小孩朝夕相對的父母或是主要照護者,就是小孩最容易和最喜歡模仿的對象。
3、不以暴制暴的處罰孩子
當孩子惹你生氣或者是犯了錯誤的時候,因為父母的一氣之下,打了孩子,效果往往是孩子不明白自己哪裏犯了錯誤,而且可能滋生叛逆心理。
4、經常對孩子的聲音及語言回饋
如果父母刻意不及時響應,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
因為孩子在心裏內化了一個不願意滿足自己的苛刻客體,這個客體留在孩子心裏,會使得他在今後的生活中總是去主動創造苛刻與被苛刻的關係,投射性地認為別人都不願意滿足自己,自己不配過舒適順暢的生活。
5、經常説故事給孩子聽
親子共讀及親職引領的過程中,孩子獲得更多感情釋放及表達的機會,也獲得感受他人心理狀態的深度延伸。
因此,這些認知智商以外的情緒培養,是孩子成就人格上更重要的因素。
4-6歲社會學習期
這時期的孩子,會出現強烈的社會探索行為,開始用大人的方式去觀察及建構思考,愛問為什麼,也發展出複雜的情感,爸媽的教養,對孩子人格的養成,有重要的影響。
4-6歲的正確教養,讓孩子長大更容易成功
1、用引導説理的溝通,取代大部分用命令的
孩子做錯了事,不用立馬就指責批評,可以過一段時間,讓他自己感受做錯事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家長在旁邊適當的教孩子應該怎麼補救,下次應該注意些什麼。
2、讓孩子有適當表達的機會
教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與他人溝通,才能避免將太多的不滿都埋藏在心裏,積蓄太多的怨氣,才能避免因誤會而失去一些好朋友,才能爭取到孩子應有的權利。
3、教孩子判斷父母關心的語氣
對孩子來説,情緒判斷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也需要爸媽引導。爸媽在生活中越常與孩子分享心情和感受,孩子分辨情緒的能力會越高,也越能有效率地判斷他人的情緒。
4、用故事互動,讓孩子説出對故事的感覺
閲讀,不單單是念書,文字與圖畫的世界深深的與兒童語言發展能力、注意力發展能力、抽象思考與推理、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情緒同理的內化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此,與書對話,就是正確的引導幼童發展,促進學習重要的第一步。
7-12歲心智成熟獨立期
這時期的孩子,希望被尊重、信任,也希望在團體內有自己的角色及地位。所以,不喜歡大人先用懷疑的方式互動。
6-12歲孩子處在關心期,錯誤引導,孩子容易不思考
1、教孩子學習方法,也尊重孩子自己的做法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學習方式,當家長了解孩子學習的最佳方式後,孩子進行學習時會更有效。
2、讓孩子知道你關心的是態度,而不是成績
有些爸媽比孩子還在乎輸贏!很多父母常在下課接孩子時,不經意的問道“今天考的怎麼樣?”“比賽有沒有贏?”“作業有沒有滿分?”。
無形中讓關心變了調,有些孩子其實蠻害怕這種高度期許的壓力,反而影響學習動機與表現。
3、帶着孩子分析自己的錯誤
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教訓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講清道理,讓孩子懂得某種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
當孩子出現某種不良行為的時候,父母可以提醒他,但不要教訓他,因為過失所造成的後果將會給孩子適當的教訓。
4、不要直接告訴孩子解答,訓練孩子多想多思考
孩子提問時,許多父母都會絞盡腦汁進行解答。這種做法雖然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擴大其知識面,但這樣父母就只能成為孩子的一本百科全書,並不能成為合格的啓發式老師。
如果孩子總處在被動接受零散知識的環境中,思維能力很難提高,而被動接受知識,還會讓孩子失去思考的機會,養成凡事不願動腦、依賴父母的不良習慣。
5、鼓勵孩子交友,欣賞別人的強項
與別人保持良好的友誼是一種社交能力,對於孩子認識自己、他人與周圍的環境會有很大的幫助,也會減少孩子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壓力。
家長可以儘可能的多創造一些機會,鼓勵孩子去結交新朋友。
13-18歳獨立自主的青春期
到中學後的青春期,孩子會產生劇烈變化,包括反社會、反權威、情緒混亂等表現。
和13-18歲的孩子做朋友,讓親子關係更緊密
1、別一直碎念,那不叫關心
父母可以試着從威嚴的管理者角色轉變為孩子的朋友。當你跟孩子站在同一邊的時候,他有什麼事情就會願意來找你。
所以,儘管有時候真的很生氣,或者正在忙,還是要跟孩子靜下心來好好談談,讓孩子覺得父母願意傾聽,自己是被重視的。
2、阻止孩子冒險,還不如陪着他冒險
父母過度保護孩子不讓他們遭遇痛苦、失望或挫敗,會剝奪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冒險和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
如果孩子自我表達的方式或所做的事情不會危害他們,就給他們一些空間去學習做出適當的決定並承擔後果。
3、不要侵犯孩子的隱私
孩子隨着年齡的成長,由於個人自主性及個人意識越來越強,當孩子覺得被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權時,會很生氣,因此親子間常會發生衝突。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常提供一個讓孩子可以放心、信任的溝通管道,就不需要藉由侵犯孩子的隱私,來了解孩子的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