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複試後羣內泄題被判0分,可惜嗎?| 媒體札記

4月9日夜間,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發佈情況説明,向公眾告知了部分參加法碩研究生考試複試違紀考生的處理情況。校方認定,複試考生確實存在實質性透露覆試內容等違紀行為。學校研究決定,取消該22名考生一志願複試相應科目考試成績,給予計零分的處理。

此前,關於人大法碩考研複試多位考生被判0分的消息,已在網絡上流傳。據網帖描述,在考研學生交流羣內,複試早的考生分享了複試題,被羣內其他考生截圖舉報,隨後校方進行了上述處置。

在網絡上,輿論對這一結果出現了意見分歧。有人認為,這些被處理的考生,有的已經多次參加考試,好不容易進入複試,有的還在初試中名列前茅,因考後討論複試情況就被打0分,太可惜了;當然也有人認為,考生簽署的誠信複試承諾書寫得清清楚楚,“保證複試過程不錄音錄像,不保存和傳播複試有關內容”,當事人受到懲罰屬於咎由自取。

還有人將矛盾歸結於舉報者,認為學校處理得沒錯,但考生在羣裏討論複試情況也無傷大雅。他們認為,是微信羣內考生的舉報造成了當前的局面:“規則本身沒問題,有問題的或許是人心”。

考試是法碩考試,參加這場考試的人,想必都抱着法律夢想,而作出處理決定的,又是擁有深厚法律學科建設基礎的人大,這讓此事有了更多值得辨析和揣摩之處。

考試後與其他考生交流考試內容,並不少見。然而,在考研複試中,每個考生參加複試的時間不同,先參加考試的學生,如果把題目公開在微信羣裏,讓尚未參加考試的學生看到,就會產生實質意義的泄題。對此,澎湃新聞的評論也指出:“這種現象,不能視為‘存在即合理’”。

“學法者更要懂規矩”,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的這一篇評論直擊要害。文章認為:“考研不光考學識,也是對規則意識的一次考驗。”作者還反問道:“如果自身都缺乏規則意識、規矩意識,缺乏守法意識,又拿什麼來守衞公平正義?”光明網也在評論中直言:“無論如何,規則就是規則。”

主流輿論一致表態支持對違規者的處罰決定,奠定了公眾認識這一事件的基調。雖然那些泄露題目的考生都經歷了刻苦乃至艱辛的備考歷程,他們泄題也未必出於破壞規則的本意,難免讓人產生同情心,但對此決不能“法不責眾”,校方堅決處理這起違紀事件,也為端正考風考紀樹立了標尺。

多達22人在微信羣裏違規透露覆試內容,之前為什麼較少發生和關注,而在今年發生牽涉考生如此之多的違紀案件?關心研究生考試規則的人,則更敏鋭地注意到這一情況。光明網就在評論中建議:嚴懲更要堵漏。文章認為:“考生不到現場參加複試,不可控因素更強”“考場監管‘百密仍有一疏’”。

受疫情影響,不少招生院校採取了遠程複試的方式。遠程複試與傳統上學生集中到指定場地面試的情境顯然不同。比如,在線下場地單個考生面試結束後,會被立刻要求離開考場區域,在環境上杜絕了學生交頭接耳討論的可能。而遠程複試前後,考生的自由活動空間更大,在微信羣裏互相討論、交流更是防不勝防。還有網友提出這樣的問題:考生簽訂的複試承諾書對“複試過程”如何界定?究竟指本人完成複試,還是所有考生完成複試?

應該説,這些問題不僅在一所學校存在,也是所有實施遠程複試的招生院校共同面臨的問題。如果遠程複試成為“常規動作”,進一步完善監考和管理機制,包括升級技術手段,可謂勢在必行。畢竟,規則更公正有力地執行,離不開對細節的講究。

至於舉報者是否有違道德?輿論場上眾説紛紜。有理性的網友認為,舉報考場違紀不等於“告密”,是對整體權益的捍衞。有網友就在留言中指出:“因私人小團體的利益,違反既定規則,才是一件更為令人震驚的事情,即使他們是出於善意,好心辦壞事。”

“比起分享的重要,公平公正是選拔性考試更為重要的考量。”@狐度工作室 的見解代表了目前多數人取得的共識:“換一種角度看,這也是他們人生重要的一課。若事先能認真瞭解承諾書的內容,謹言慎行,自然不會有如今令人痛心的遺憾。”

媒體札記,中青報評論員帶您品評一週時事,我們下期再見。

撰文/王鐘的

編輯/黃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8 字。

轉載請註明: 考研複試後羣內泄題被判0分,可惜嗎?| 媒體札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