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因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並不樂觀,為了能有更好的發展,很多大學生選擇考研,哪怕是跟風報考,只希望能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隨着考研人數突破500萬,好像也讓大學生們徹底看清了當下的形勢,對大學生而言,考研是提高學歷的途徑,也是自我能力提升的過程,但他們想上岸卻比想象中還難。
不知從何時起,給大學生們營造出一種錯覺,唯有考研才是唯一的出路,而考研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進體制,在端起“鐵飯碗”的那一刻,好像再也不用擔心會失業了。
考研的“盡頭”不是進體制,大學生有所選、有所不選
在大多數人眼中,好像只有體制內的工作崗位才是最穩定的,面對當下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想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就只能參加國考、省考、事業單位招聘類考試。
但隨着報考人數逐年增長,這些崗位的上岸率也持續降低,就比如公務員,原本上岸率可能在5%~8%左右,但現在的上岸率可能只有3%,這就意味着會有更多人被淘汰。
然而,對於當代大學生的選擇,一些官媒倒不這麼認為,從官方的角度看,並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適合進體制內工作的,還有很多大學生不適合長時間活在考試這個“指揮棒”的陰影下。
由於內卷現象的出現,導致各行各業間接提高了招聘門檻,以至於大學生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不得不加入考研的隊列中,從而獲得更高的學歷,滿足部分崗位對招聘的需求。
然而,每所研究生院校可容納人數是有限的,就算報考人數再多,即便學校想用擴招應對,也很難滿足當下大學生對上岸名額的需求,有很多大學生只能被迫二戰、三戰。
不僅耽誤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可能因此錯失不錯的工作機會,對大學生來説,眼下最重要的是找工作,當然,並不是隨便找份工作就行,而是儘量在可選範圍內,找出更適合自己的崗位。
其實大多數學生在選擇考研時,實際上並不瞭解考研意味着什麼,對大學生來説,決定考研就意味着要在學校多待2~3年,在這期間,學生的學習難度不降反增,甚至遠超本科時期。
那是因為研究生主要以學術研究為主,需要負責很多個科研項目,在讀研究生的日常任務就是待在實驗室,這和本科學習模式的差別很大,學生需要面對更多更大的挑戰。
而有些學生之所以考研,歸根結底還是為了順利進體制,先不説能不能對得起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單説體制內現在的發展形勢,只能勉強維持生計,除了穩定找不到更多值得考研後選擇的理由。
哪些大學生不適合在體制內工作?
既然官媒都説並不是所有大學生都適合進體制內工作,自然就有不適合進體制的大學生類型,比如不懂得人情世故、遇事不會變通的人,根本就不適合進體制,勉強進去也會顯得寸步難行。
雖説體制內大部分工作崗位,都不涉及惡意競爭,所以同事之間的相處會更融洽一些,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人情世故在體制內格外重要,要具備最基本的溝通能力,能妥善處理好和同事、上下級之間的關係。
比如有大志向的人不適合到體制內工作,由於體制內受相關政策約束,所以在員工的晉升上有明確規定,即便不全是按資排輩,卻也堅決不是能者居上,個人能力是否出眾僅佔次要。
比如不喜歡循規蹈矩的大學生不適合體制內工作,原因很簡單,在體制內工作的每一步,都需要完全按照相關規定實行,就算有再多的不願意,也不能完全不顧及規定的約束。
所以説並不是所有大學生都適合進體制,並且是大多數大學生都不適合進體制內工作,他們根本適應不了這樣過於安逸的環境,就算勉強讓自己適應,也會逐漸消磨掉自己的鬥志。
對大學生來説,在規劃好未來發展進程的同時,對待一份工作的鬥志也很重要,不能因為大家所謂的“穩定”,就盲目地跟風進體制,最後受影響的還是大學生自己,畢竟有些選擇一旦做了,就等於失去了後悔的權利。
那麼,你覺得大學生專注於進體制是好事嗎?説一説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