枱曆本翻新,倒計時歸零,千萬考生又進入“高考時間”。
“十年寒窗”標記的生活刻度難以磨滅,“伏案苦讀”也沒法用一句“俱往矣”概括,高考註定將是莘莘學子生活之書裏濃墨重彩的章節。
説高考不重要,是自欺欺人;説高考能“一考定終生”,也不免誇大其詞。對絕大多數考生而言,高考都是一種複雜的人生體驗:這不只是一場考試,更被視作一個重要的人生轉折點。“認命或改命”,高考見分曉。所以,高考凝結了無數汗水、承載了太多期冀。
事實上,高考絕非我們要經歷的唯一一次大考。人生處處是考場,時時要考試,事事皆考題,高考是其中一站。命運將考卷擺在了我們面前,隨時需要我們作答,主考官是現實規則,時間則是終極閲卷人。
某種程度上,高考就是那些“人生大考”的拉練賽。“挑燈夜戰”“埋頭書海”是考生們的衝刺方式,其終點處寫着四個大字:努力,奮鬥。
可以説,高考開啓了很多人的“第一次”:生平第一次這麼深切地感受到高強度競爭的殘酷,第一次如此深刻地體認到努力的價值。高考磨下的那一“劍”,在時間的淋與曬下依舊會展露出它的鋒刃。
對考生們來説,備考時的張弛,高考裏的得失,會強化他們對“耕耘-收穫”反饋鏈條的感知,提升他們對“堅持”“拼搏”意義的認知,繼而以更奮發更昂揚的姿態去“趕考”。
高考激烈競爭的另一面,是“磨礪意志,砥礪前行”。無需迴避殘酷,也不必美化挑戰,高考確實如攻堅,“脱一層皮”真的不是説説而已。
因而,經歷過高考後,不少人的抗壓抗挫折能力會增強:高考都挺過來了,很多苦與難又算什麼呢?在高考的“匡正”下,許多人調整或重建了挫折與逆境評估的座標軸。
都説高考是每個考生的“成年禮”,心性因經歷高考更成熟,應是“成年”的應有之義——那些煎熬,會成為考生們成長的“養料”。破繭之後蛹化蝶,很多考生的心境也經歷蝶變。
在電影《高考1977》的評論區,有影評寫道:為高考而奮鬥,遠比高考本身偉大得多。誠如此言,高考也是以大考形式給我們“上了一課”:“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舟競發,勇進者勝”,面對競爭,要敢於乘風破浪、直掛雲帆。非但如此,還要勤於耕耘,“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未必;九分耕耘,必有收穫,一定”。
命運並不取決於那些挑戰,而是取決於我們面對挑戰的應對方式。生活並不拒斥某些人的“躺平”,但躺下後就不能指望躺贏。高考已為考生們開啓了“Hard模式”,若考生們能攻堅克難,克服心中那個畏懼不前的自己,那這改變的,絕不只是成績單上的分數,更是人生觀——這本是答好人生大考的核心方法論。
面向高考,其實就像爬一座高山,山的那邊還有很多山。攀登高峯,並不能把剩餘的那些大山都移除,而是讓我們得以登高望遠,也積攢更多凌絕頂的經驗,繼而更好地邁向“下一程”。
(文/仲鳴)
來源:央視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