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洲西島曾經的名字
光緒《崖州志》中的輿圖上,將歷史上的“玳瑁洲”標識為“西洲”。 陳耿 攝
過去用玳瑁殼製作的手鐲。
三亞西島全景圖。 西島社區 供圖
早年間三亞崖城人都知道,三亞有個“大妹洲”,知道燒石灰蓋瓦房的石灰石,是從“大妹洲”運過來的。後來從“西島女民兵”的故事,又知道“大妹洲”就是西島。西島為什麼叫“大妹洲”呢?有人腦洞大開,説是因為“女民兵”。
其實,西島原本叫“玳瑁洲”,更具體一點是“大玳瑁洲”、“西玳瑁洲”,後來也叫過“大洲”、“西洲”。
狀似玳瑁
還是盛產玳瑁?
據明代正德《瓊台志》載:“大、小玳瑁洲。大洲在州東南臨川場海中,小洲在州西南黎伏鄉海中,皆以形名。俗又傳玳瑁嘗在此育卵。”
此後的萬曆《瓊州府志》和清代康熙、乾隆《崖州志》,都因襲《瓊台志》。光緒《崖州志》沒有盲從前人,自成一説:“東大小玳瑁洲,大洲在臨川場海中,離三亞二十餘里,周圍三十里”。“東十里有小洲,周圍十三里,與大洲對峙。”而“西大小玳瑁洲,在龍棲灣海中。”明確區分了三亞灣和龍棲灣一東一西,都有一對玳瑁洲,並詳細説明了三亞灣裏的大洲和小洲即西島和東島。
關於玳瑁洲因何得名的問題,《瓊台志》稱“皆以形名”,光緒《崖州志》認為,玳瑁“州境多生,故洲名玳瑁”,所言極是,有據可考。
早在東漢楊孚所撰的《異物志》就記載:“玳瑁,如龜。生南海。”玳瑁屬海龜科,狀類海龜。因其上顎前端勾曲,呈鷹嘴狀,被叫做鷹嘴海龜,其實並非海龜。玳瑁背上有十三片鱗甲,黑白斑紋,相錯而成,因此民間俗稱“十三鱗”。玳瑁生活習性不同尋常,喜歡在暖水性海灣與淺水礁湖和珊瑚礁區覓食,喜歡在珊瑚礁的洞穴裏棲息。所以三亞灣上的西島、東島海域,數百年前想必就是玳瑁得天獨厚的宜居家園。
三亞灣屬熱帶邊緣性海洋季風氣候。西島的珊瑚礁區歷史悠久。地質鑽探資料表明,西島幾乎就是一個珊瑚島。遠古以來,一代代珊瑚在這裏向死而生,活着的珊瑚和死去的珊瑚彼此交織,彼此重疊,共同粘合成壯觀的珊瑚礁。西島珊瑚礁環島而叢生,品類不一,千姿百態,有扇子珊瑚、鹿角珊瑚、葵花珊瑚,不一而足。科考查明,該海域有一百多種造礁珊瑚,還有在成礁建造中具有積極意義的非造礁珊瑚,如蒼珊瑚、笙珊瑚、軟珊瑚和柳珊瑚等,更有與珊瑚礁生態系統共棲共榮,密切相依的其他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可以想見,數百年前這裏曾經是怎樣一個生機無限的海底“熱帶雨林”。如此一方寶地,玳瑁當然既來之,則必流連忘返而安居之。
宋人詩云:“珊瑚樹生玳瑁海。”古人好像也知道了玳瑁必擇珊瑚礁而棲居。玳瑁是雜食動物,但是有一種食物是玳瑁必需的,那就是海綿。根據科研報告,海綿佔玳瑁膳食總量的70%以上。而海綿多生長在珊瑚礁上。玳瑁的其他食物,貝類、蝦蟹、海葵、水母、海藻、魚類等,也多是生長在珊瑚礁區。珊瑚礁是玳瑁安身立命之所。無法想象,如果沒有珊瑚礁,沒有海綿,玳瑁將何以為生?西島玳瑁三生有幸。其東臨鹿回頭半島和小東海也有一片珊瑚礁區。一旦西島食物供不應求,玳瑁即可游去覓食,保無飢謹之虞。
有人問,鹿回頭、小東海從前也有玳瑁吧?當然。在人類尚未涉足這片土地之前,那一帶應該也是玳瑁的安居之地。也許在宋元時候,此間沿海的玳瑁就開始陸續遷徙到西島和東島去了。因為彼時它們可能已經遭到捕獵驚擾。趨利避害也是玳瑁的本能,其時的西島、東島對於玳瑁之利是不言而喻的。西島、東島皆是“孤懸海外,四無毗連”。在藉助舟楫過海還並非易事的古代,大海便是天塹,將島嶼隔絕於人世。海島於是成了玳瑁生息繁衍的一方樂土。西島北面是一大片沙灘,這就是玳瑁繁殖最理想的“產院”,既方便又安全。
光緒《崖州志》言之有理。安居足食使此間生息繁衍的玳瑁越來越多,實至而名成。大約在元末明初,往昔的無名島自然而然成了“玳瑁洲”。
商賈逐利+環境惡化
百年前玳瑁瀕臨滅絕
玳瑁乃古人心目中的奇珍異寶:“瑤碧玉珠,翡翠玳瑁。文彩明朗,潤澤若濡。”《逸周書》記載,早在商朝就曾令南方諸國進獻珠璣、玳瑁等貢品。《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儋耳沿海有珠璣、玳瑁等奇貨。《後漢書》所載南方珍產,玳瑁亦在其中。玳瑁自古備受矚目。隋唐時崖州珠崖郡是進貢玳瑁的主要地區。而《崖州志》載珠崖郡“土貢”,其中“玳瑁”只有“一具”,可能失實。
玳瑁鱗甲製作的首飾及裝飾的器具,是皇家達官的標配日用品,也是富豪顯貴的奢侈品。中國古代詩詞中,“玳瑁”是富貴奢華的象徵。“玄髻玳瑁簪”“珠簾玳瑁鈎”“雪手輕揉玳瑁箏”“美女爭窺玳瑁簾”“銷魂玳瑁牀”,還有“玳瑁筵中懷裏醉”,比比皆是。別誤會,古詩中頻頻出現的“玳瑁筵”,並不是有玳瑁烹製的珍饈美食。玳瑁肉有毒,食不得。所謂“玳瑁筵”是指,以玳瑁裝飾坐具的豪華盛宴。
玳瑁受到如此持久的狂熱青睞,後果不言自明,勢必招來殺身之禍。即便是僻居炎荒之地者,也未能倖免。人類貪慾的驅使,幾乎要將玳瑁趕盡殺絕。
最晚在清乾隆年間,就有不速之客利用舟楫之便光顧玳瑁洲。商賈高價收購,使玳瑁成了牟利豐厚的奇貨。可以想見,面臨瘋狂的捕獵,玳瑁洲的玳瑁危在旦夕。禍不單行,即便有不少逃脱的和幼雛尚未成長而倖存下來,但還能夠安寧地繁衍生息嗎?
西島上現存兩塊清代的墓碑,一塊是乾隆年間的,一塊是嘉慶年間的,説明那時早有人家安居在島上。據説西島最早的居民,是來自崖州城西的港門漁民。後來一百多年間,不斷有人移居島上,當然就要不斷地築室建屋以安家棲身。西島從前的房屋,牆壁多是用珊瑚石塊疊砌。郭沫若1962年視察西島題詩:“小豆夾花樹樹黃,珊瑚處處砌為牆。”這是西島傳統民居真實的寫照。島民造屋就地取材,利用珊瑚自然便利。但如此一來,玳瑁賴以為生的珊瑚礁勢必遭到破壞。後果不堪設想。
可以推斷,民國初年,玳瑁洲的玳瑁就已瀕臨滅絕。實之不存,名將焉附?刊行於1933年的《海南島志》,在述及玳瑁洲時,就乾脆棄其“玳瑁”之虛名,直接説:“港岸有鹿回頭嶺,其西有二沙洲,一曰東洲,一曰西洲。”
1953年後,行政區劃則統稱東島、西島。1990年經過國務院批准,設立海南三亞國家級珊瑚礁自然保護區,東島和西島就在保護區中,玳瑁在中國也被列入了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無獨有偶。漢武帝元封元年在海南島置珠崖儋耳二郡。珠崖郡領轄五縣,其中有一個“玳瑁縣”。據學者考證,玳瑁縣治所在今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鎮南30公里的龍塘鎮,轄今瓊山區沿海地帶,玳瑁縣乃因該地當年盛產玳瑁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