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容忍扭曲的網絡文化把孩子們帶偏

不能容忍扭曲的網絡文化把孩子們帶偏

媒體報道,為營造良好安全的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日前,六部門聯合下發《教育部等六部門關於聯合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啓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

一位中學老師佈置作文:“給好友寫一封信”。有些學生交上來的竟是“聽説你得癌症了?恭喜你!記得請我去你墳頭蹦迪”之類亂七八糟的東西。稍稍留心會發現,時下,一些小孩在一起有説有笑,口中卻是些“髒得令人震驚”的詞語。這些惡毒的話源於網絡上一種以詛咒他人先輩為基礎的“祖安文化”。傳承數千年的漢語可豪放、可含蓄,朗朗上口、意韻無窮,宛如“夜空中的冰月”,清淡而豔麗,“美到了骨子裏”,這麼的有品位的語言,難道還不足以滿足表達需要嗎? 孩子們放着好端端的話不説,卻以滿口飈髒話為傲,這是誰人之過?

一段時期以來,“飯圈”“黑界”“祖安文化”等不良網絡社交行為和現象,以時尚之名吸引大量未成年人關注,形成了某種畸形的網絡潮流,給孩子們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而且大有成為風氣的趨勢,對此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年代有更迭,流行各不同。每一代青少年兒童都有屬於其特定年代的流行文化,即便有時這些文化成年人看不懂,原也無可厚非。只是這些流行的東西必須符合基本的社會價值取向、道德準則、文明要求,避免對未成年人造成毒害。

為什麼未成年人總是網上歪風邪氣的最大受害者?因為他們心智還不成熟,缺乏基本的是非判斷能力,而且正處於文化模仿和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可塑性很強。 孩子們沉迷網絡遊戲、被低俗文化誤導、變成出口成髒的樣子,責任不在孩子們而在成年人社會。守護“幼苗”,讓他們擁有一個健康文明的網絡生態,免受扭曲網絡文化的毒害,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責任。此次,教育部等六部門對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不良網絡社交行為、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網絡遊戲等問題開展重點整治,切中時弊,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整治網絡歪風邪氣,為未成年人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需要針對突出問題雷霆出擊,也需要健全長效制度, 避免按下葫蘆浮起瓢。其一,有關部門應努力提高反應靈敏性,及時發現苗頭性問題,避免不良現象形成氣候。其二,應加大力度落實源頭治理,對違法違規的互聯網平台、企業、經營者依法依規嚴懲,對整改不力者果斷採取“黑名單”等限制性措施。其三,應增強網絡文化引導能力,主動設置議題、促成文明風尚,把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文化變成時尚潮流,滋潤人心;變成暖暖的陽光、温潤的土地、清澈的雨水,認真地澆灌每一株小苗。

“對待孩子的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國家的未來,對關乎孩子健康成長的問題再怎麼重視都不為過。從這個意義去審視,剎網絡歪風邪氣、懲違法經營之輩、刑屢教不改之徒,避免扭曲的網絡文化把孩子們帶偏,既是一種針對當下問題的應急之舉,更是一個應對層出不窮網絡亂象的長遠之策。治網如治國,保持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才能換來長治久安的氣象。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67 字。

轉載請註明: 不能容忍扭曲的網絡文化把孩子們帶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