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東吳以江東六郡為根基,那麼歷史上的“江東”是現在的哪裏呢?

由 希學英 發佈於 經典

三國時,小霸王孫策在其父孫堅死後,率領其父的舊部過江襲取江東,擊敗劉繇、王朗、嚴白虎等人,兼併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建立霸業。甚至曹操在聽説孫策的驍勇後,稱讚“獅兒難與爭鋒”。在孫策死後,孫權上位,年紀輕輕的小將軍成了一方霸主。在周瑜、張昭等人的輔助下,安定了內部,又接連取得赤壁之戰與夷陵之戰的勝利,擊敗了當時的頭號梟雄曹操與劉備,進而保住了江東之地,於公元229年開國稱帝,把父兄的霸業變為了帝業。

在三國中孫權一般被稱為“江東孫權”,當然孫權是以江東六郡作為根基,一步步發展壯大,最終成就帝業,三分天下有其一。


那麼歷史上的“江東”是現在的哪裏呢?

歷史上的“江東”與現在的“江東”有所不同。現在的江東指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是江西九江以下,江南地區的東部(也包括安徽省和江蘇省的部分江北地區)被稱為江東。可以説現在的江東是中國的富饒之地,基本上各個GDP在全國名列前茅。

但三國時的江東和現在江東有所不同。孫權坐鎮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在古時指的是哪裏呢?由於自江西九江至南京,長江向東北方向斜流,因此,此段以東地區稱為江東。至於江東六郡,自然是屬於這一區域,也即為長江下游江南一帶。至於江東六郡,分別指吳郡(郡治江蘇省蘇州市)、會稽郡(郡治浙江省紹興市)、丹陽郡(郡治初在宛陵,後移至建業即江蘇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廬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縣西北)、廬江郡(郡治安徽省廬江縣西,後移至安徽省潛山市)。


下面為大家分析這六郡,為什麼説孫權得此六郡便可稱霸一方。

其一,吳郡(郡治江蘇省蘇州市)。主要包含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帶,可以稱之為吳越之地了,也即為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和越國的所在地。而江東猛虎孫堅就是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因此,對於吳郡來説,可以説是孫權家族的起家之地。東漢末年,孫堅乘亂而起決戰天下的時候,他的弟弟孫靜就集合鄉里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跟隨孫堅。孫氏宗族在孫策平定江東時也立功不少,孫靜為孫策鞍前馬後,征伐鎮守。而江東的武將中,也有不少出自吳郡,比如凌操、淩統父子就是吳郡餘杭(今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人。

其二,會稽郡。會稽郡是一個始於秦朝的郡,在設立之初,會稽郡的疆域非常遼闊,北至江蘇省,南到福建省。不過,在漢末三國時期,會稽郡的範圍明顯縮小。會稽郡的治所為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一帶),領十五縣,其疆域範圍主要集中在今浙江省一帶。


其三,丹陽郡。漢末三國時期,丹陽郡的郡治在今南京市,而孫權稱帝之後,也定都於此地。丹陽郡主要包含了江蘇省的中部和安徽省的南部等地。而聞名天下的“丹陽兵”也出自於此,袁術曾經以“此地精兵輩出而聞名”來評價丹陽。而作為江東都城的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為六朝古都的開始。

其四,豫章郡(郡治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區),主要包含今江西省南昌市及其周邊的市縣。在漢末三國時期,豫章郡和吳郡、廬陵郡、會稽郡一樣,較少受到戰爭的影響,也即這幾個郡都處在東吳勢力的後方。在此基礎上,這幾個郡為東吳貢獻了大量的人才和錢糧,支撐東吳和曹魏、蜀漢三分天下。

其五,廬陵郡。公元200年,孫策分豫章郡設立廬陵郡,治所西昌縣(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處)。在漢末三國時期,廬陵郡、豫章郡這兩個郡,包含了今江西省一帶的大部分地區。

其六,廬江郡。西漢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廬江郡設立,境內設舒縣(治今廬江縣城)。不過,在漢末三國時期,廬江郡移治移至皖城(安徽省潛山市)。彼時,如同曹魏和東吳分別設立揚州一樣,二者也分別設立了廬江郡。對於廬江郡來説,主要包含了今安徽省中部一帶,也即合肥周邊地區。在此基礎上,廬江郡因為處在東吳和曹魏的交界地帶,自然是兵家必爭之地,比如石亭之戰、合肥之戰等戰役,就爆發於該地區。因此,廬江郡和丹陽郡一樣,聚集了東吳的重兵,以此抵抗強大的曹魏。


綜上,孫策留給孫權的江東六郡,主要包含了浙江、江西兩省和上海市的全部地區,以及今江蘇、安徽兩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區,也可以説是長江下游一帶了。無疑是東吳勢力的核心地區。在江東六郡的基礎上,孫權偷襲關羽攻佔了荊州的大部分地區,讓東吳的疆域擴大今湖北、湖南一帶,又通過收服交州一帶的士燮,從而使今廣東、廣西等地也成為東吳的疆域。所以説孫權因有江東六郡,進而有實力成就霸業,成為與曹操、劉備並列的霸主。

孫權自公元229年立國到280年東吳滅亡,前後共經歷了52年,成為了三國中國祚最久的國家,也可看出江東確實兵精糧足,若不是當政者失德,絕非久居人下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