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人大教授郭英劍:什麼樣的大學才是世界一流的?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經典

日前,諾貝爾獎揭曉。在祝賀獲獎者的同時,很多媒體也深挖了獲獎者的成長經歷和獲獎原因。其中,教育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不難發現,很多獲獎者都畢業於世界一流大學。人們在探討一所高校時,也時常會拿學校培養出了幾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來作為高校是否一流的一個標準。但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人畢竟是少數,將是否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當做世界一流大學的唯一標準,可能失之偏頗。近些年,我國也啓動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雙一流”計劃。瞭解國際一流大學的標準與要素,對於建設我國“雙一流”高校來説具有借鑑意義。

那麼,除了諾貝爾獎之外,世界一流大學到底有無為世人所公認的標準?如果有,它們該具備哪些基本的為大家所公認的要素?

何為世界一流大學?

稍微做點研究我們就不難發現,世界一流大學並無明確的概念。不僅如此,它還是個含混不清的概念,主觀性較強。但這個概念卻流傳甚廣,無論是高校中還是社會上,莫不如是。

雖説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世界一流大學。

一是規模。在當代,世界一流大學應該具有龐大的規模。因此,所謂一流大學往往指那些全球性的、綜合性大學(global research university)。它們的學術能力強大,有完善的學科體系,有豐富的學術資源,能夠支撐起國際化的學術研究。

二是名聲。所謂世界一流大學,即是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的頂尖大學。就此而言,那些規模雖小,但因為在某些學科領域有着最優秀的師資力量,有着非凡的學術成果與影響力,獲得各種學科最高獎項的高校,同樣可以成為世界一流高校。

縱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世界一流大學並非是一個到了現代才出現的概念。從古至今,一所大學的聲譽歷來都會超越疆域的限制,只不過到了現代社會之後,由於學術共同體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以及世界高等教育之間開始越來越廣泛的流動性的不斷增加,不僅影響了幾乎所有的大學,也改變了世界高等教育的格局。

雖然在討論世界一流大學時,難免有主觀之嫌,但我們還是會發現,這些世界一流大學具有共有的因素,或者是一些相同的特點。就此而言,我們或許可以將它們視為是檢驗或者判斷世界一流大學的最基本的標準。

良好的聲譽且被認可是基本要素

總體來説,判斷一所大學是否是世界一流大學,可以從聲譽、實力和排名三個方面來考察。

首先來説説聲譽。任何一所高校都極其看重其名聲或聲譽。就世界一流大學而言,所謂聲譽至少包含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大學的聲譽。在世界範圍內,在普通學子、社會各界人士中,它們總是能夠讓人想起,其名氣總是會令人口耳相傳。比如凡是想到世界名校,國外大學人們總會想到劍橋、牛津、哈佛、耶魯,國內總會想到清華、北大等,這就是大學具有良好聲譽的重要標誌。

二是學術聲譽,即在不同的學科研究領域中,在世界範圍內具有良好的聲譽,學者們不僅會想到它們,也會嚮往這些大學,願意前往學習,更願意與之進行學術交流。

就這兩方面而言,在世界範圍內具有良好的聲譽且被廣泛的認可,自然是世界一流大學最基本的要素。

顯性隱性的學校實力也很重要

第二是實力。聲譽自然與實力有着緊密聯繫,即人們常説的要靠實力説話。實力就是競爭力。就大學而言,所謂實力,至少具有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顯性的外在因素。所謂顯性的外在因素,主要指學術研究、學術活動、學術成果(論文、著作)、學術引用、學術獲獎。比如,在學術圈內,無論是學術著作還是學術論文被人引用與廣泛傳播,自然是學術實力的標誌之一。所謂學術獲獎,總體而言,最高級別當屬諾貝爾獎。無論是大學中的現任教師獲得諾獎,還是自己所培養的學生後來成名成家後獲得諾獎,都是一所大學實力的最佳體現。同時,那些在各自的學科領域中的最高學術獎項,如數學領域的菲爾茲獎等,能夠有教師獲獎或者所培養的學生獲獎,都是學術實力的重要體現。就此而言,獲獎人數越多,自然其實力也越強,在世界範圍內的聲譽自然也會越好。

二是隱性的內在因素。所謂隱性的內在因素,僅只是相對於上述人們更加所看重的顯性指標而言。大體上説,所謂隱性的內在因素可以包含三方面的內容。

首先是優秀的師生。看一所大學是否出色,當然要看它們是否擁有最優秀的教師。世界一流大學往往擁有各個領域中最優秀的教師與學者,這自不待言。世界一流大學往往能夠吸引到最優秀的青年學子前往求學。

其次是豐富的資源。僅就經濟資源而言,能夠獲得所在國家最多的經費支持,能夠獲得國際和國內相關研究基金的最多的支持,能夠獲得校友最大的經濟支持,都是資源的重要體現。越是一流大學,越是經濟上的金主,富可敵國。比如哈佛大學的捐贈基金將近400億美元,雄踞世界高校的榜首。正因為如此,它們可以為自己的學生,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提供最佳的經費支持。當然,經濟資源只是一個方面,還有很重要的社會資源,包括與政府部門、社會各界乃至私人企業等都有良好的合作關係。

再次是良好的管理。一所一流大學必須具有一流的高校管理水平。一流大學的管理,要擔負起高等教育的責任並將之付諸實施。一流大學的管理應具有較高的管理自由度,能夠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制度與措施,為高校師生擋風遮雨;能夠建立相應的學術與發展空間,保障學生一心向學,保障教師可以專心地致力於創新性教學與學術研究;能夠建立獨特的大學文化,引導師生去探究未來世界,培養未來社會的領袖人才。

排名從第三方角度評價高校不應忽視

除了聲譽和實力之外,再來説説排名。所謂排名,是指當下在世界範圍內具有良好聲譽和具有廣泛認可度的大學排行榜,比如美國新聞與世界週刊大學排行榜、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排行榜等,國內也有多種大學排行榜。就其最基本而言,凡是世界一流大學,在無論怎樣的排行榜中或者説在各大排行榜中,都應該位列前茅。一般來説,能夠在世界範圍內位列前50名的大學,都可以視為世界一流大學。

雖然排行榜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絕大多數的排行榜都是民間行為,因此,這是在高校和政府之外,從第三方的角度去看待和評價一所大學的一個重要指標,不應忽視。

當代社會,人們談論世界一流大學是一個常態現象,世界各國都在加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歷經數十年全球化的發展與推動,加之國際間頻繁的學術交流,任何一所大學都很難把自己放在一國之疆域中來定義自己,因此,世界一流大學自然呼之欲出。在今天,討論世界一流大學,對理解全球語境下的未來的高等教育的意義要遠大於在當下的意義。

本文來源:現代教育報,作者系郭英劍,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文字整理:張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