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説《周易》是我國最早的軍事作品師卦,無一字不言兵

喜歡小編的文章可以點擊關注分享哦,你們的支持是小編前進的動力。
看完本文,希望您能高抬手指,點擊關注,期待您與小編我在討論區聊天哦!
齊威王曾經問孫臏強兵之道,孫臏回答強兵之急在於“富國”,並以此道使得齊國強盛。但孫臏認為齊國高層知兵而未達於道,因此又預言“窮兵者亡,齊三世其憂”。(而三世之後的齊閔王果然因為窮兵黷武,導致了五國合縱攻打,幾乎亡國。)
雖然《孫臏兵法》“強兵”篇已經殘存無幾,但能夠看出其與《管子》“富國強兵”理念如出一轍,也就是想要強兵就要先使國家富強人民支持,而要使國家富強人民支持最緊要的就是讓人民富裕。而這正是師卦評定吉凶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為什麼説《周易》是我國最早的軍事作品師卦,無一字不言兵
師卦象兵。“地中有水”是以容民畜眾,寓意兵藏於百姓之間,告誡為將者愛護本國的百姓才能有強大的軍隊。
同時師卦非常注重戰爭的正義性和勝負,因為這同樣決定了百姓對戰爭的擁護程度,進而決定了國家有沒有足夠可靠的兵源。
那麼我們先來看一下卦辭:師:貞。丈人吉,無咎。
丈人,指的是德才兼備的統帥,由這樣的人統領軍隊必然吉祥,不會發生過失。
對此《彖傳》繼續解釋: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師,是眾人的集合,貞,是正義的戰爭。集合眾人的力量進行正義的戰爭,那就能成就王業。因為這樣,統帥再剛強,也能得到君主的信任;軍隊進入再兇險的境地也能讓士兵追隨、形勢逆轉。這樣安定天下,人民追隨,怎麼會有災禍?
卦辭將戰爭勝利的要素一一列出,正如孫子兵法所説的,兵國之計要經之以五事:道,天,地,將,法。是否順應人心、形勢?是否有天時、地利?是否有可用之將?是否制度健全?古代行軍打仗必須講究,現代人做事也應該適當考量。
為什麼説《周易》是我國最早的軍事作品師卦,無一字不言兵
(孫武斬妃練兵)
對此師卦又將其分解為六個階段論述。
第一階段: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兇。
行軍打仗要紀律嚴明,否則就會失敗。
告誡統帥行軍作戰首先要保證的就是紀律,軍紀不嚴必然危害百姓,就算軍事上勝利了,也會招致政治上的失敗。
師卦的這一爻在易經中屬於“不當位”(不適宜的位置)“不有應”(沒有外援呼應)。陰爻居此,可能代表了內斂的個性,也可能代表主帥有閒散被動的毛病。但如果因此放任手下,那麼不管是否取得了戰場上的勝利,都會讓自己陷入孤立、失敗。告誡人們紀律是團隊正義的保證,永遠要放在第一位。
為什麼説《周易》是我國最早的軍事作品師卦,無一字不言兵
第二階段: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賜命。《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統帥軍隊,行為適中(此處應該理解為獨立指揮又不見疑於君上),這樣就會吉祥無咎。君王會多次傳令嘉獎。《象傳》中解釋,為什麼嘉獎?不是因為贏得了戰爭,而是因為安撫各國,結束了戰爭。這裏或許隱含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意思。
當然,結合本爻位置(不當位而有應)也可以這樣翻譯:行軍作戰,將軍顧慮君主,就會限制到才能的施展。但戰爭畢竟剛剛開始,不能過於專權讓君主生疑,否則會給自己招來災難。
辨析:
這一句還有另一種斷句方式:在師中,吉無咎,王三賜命。將軍不脱離士兵,就會成功。
如果這麼斷句,結合位置就會有一個更現代化的解釋:
你能力出眾開始獨當一面,但在這時會出現一個客方(可能是你的上下級,也可能是某種外部影響)讓你的利益受損,但你的些許損失會幫助到他,讓他成為你的外援。所以,不要侷限於一時的得失,給客方必要的好處,來換取他的支持,會對你大有好處。
結合《象傳》中的“承天寵也”“懷萬邦也”,這裏很可能同時有兩方面的意思,要獨立指揮又不要過於專行,這樣來獲得君上的信任;要能安撫諸國,不戰的情況下先取得外部支持,這樣才能獲得賜命。
為什麼説《周易》是我國最早的軍事作品師卦,無一字不言兵
第三階段:六三:師或輿尸,兇。
軍隊既然已經在外,就應該有能者統一調度。但此時卻有多人想參與指揮,必然失敗。
結合上下文“師或輿尸”可以做兩種解釋,【軍隊如果由多人指揮】或者【軍隊出征,有人用車載屍而歸】。不論哪種解釋都象徵了這一階段的戰敗,而且原因是相同的——統帥無能。
六三陰柔不正,地位又高,讓這種人干預指揮,只能變成功為失敗。所以,在沒有合適將領,或者政令不能統一時不要輕啓戰事。寧可無功,不要招致更大的失敗。
第四階段:六四:師左次,無咎。《象》曰: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兵家以右為前,以左為後;以駐一夜為宿,兩夜為信,兩夜以上為次。能夠左次無咎,原因是善於用兵。
結合上一階段講的我軍或友軍的失敗,這裏的意思是,不要輕易和強敵交戰,適當退避,可以無咎。
《三十六計》“走為上”中説:強敵洶湧而來,交戰是全敗,議和是半敗,後退則是未敗。明知不敵就有序的後退防守,等待敵軍露出破綻。
為什麼説《周易》是我國最早的軍事作品師卦,無一字不言兵
五代後梁時期,梁國名將劉鄩與晉王李存勖在魏州一帶對峙。梁末帝派人問劉鄩要用什麼辦法奪回魏州?劉鄩回答:臣無奇謀,但給每個士兵一百鬥糧食,等他們吃完了就能獲勝。末帝聽了非常生氣,派人質問:將軍留這麼多米,是想治餓病嗎?於是多次派出宦官督戰,劉鄩無奈出戰,最終導致了故元城大敗。
更為致命的是,梁末帝由此對劉鄩生疑。幾年之後,在梁晉對峙時,他再次懷疑劉鄩故意不戰,將其賜死。
《周易》成書的年代和五代非常相似,它似乎也巧妙地把這個道理藴藏了進去。師卦這個階段恰好屬於“當位”,也就是説有一個較寬鬆的外部條件,這可能是卦辭講避戰但能夠“無咎”的一個原因。
由此可見,《周易》雖然是一本占卜書籍,但確實藴藏了許多值得我們玩味的道理。
第五階段: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兇。
這一爻算是少有的吉凶不定的情況。
前半句吉,説的是戰爭順應形勢——田地裏有為害的禽獸,捕捉是有利的。即發起討伐失道者的戰爭,必然失敗。
後半句則因為將領不同會帶來不同的結果——統帥一定要經驗豐富,如果平庸之輩干預指揮,則難以成功。
第六階段: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這裏説的是戰爭結束就要論功行賞。功勞大的分封為諸侯,功勞小的分封為大夫。但不能重用無功無德的小人。“必亂邦也”小人掌權會危害國家。
如上文中提到的梁末帝朱友貞,他奪得皇位後遠能臣而親小人使得國家日益衰落。甚至後梁存亡之際,他仍然不能信任與李存勖夾河而戰的大將王彥章,在讒言之下將其罷免,反而任用了屢進讒言、“納金求代”的段凝。這成了後梁猝亡的伏筆。
為什麼説《周易》是我國最早的軍事作品師卦,無一字不言兵
一方面,段凝有才無德,以進讒言的方式取代王彥章,招致前線將士的不滿甚至反叛,讓李存勖輕易知悉了後梁軍情,特別是汴京空虛的情報。另一方面,段凝冒然掘開黃河,在將汴京隔絕“保護”的同時也將其與梁國軍隊隔開,呈現出孤懸之態,為李存勖南跨汶水,襲取汴京創造了條件。
而段凝就任未過百日,後梁也真的滅亡了。
相較而言,滅掉了後梁的李存勖雖然沒做到“小人勿用”,但至少在這場戰爭中,他得道,得天時地利,得將,得章法!
當然,上六這個階段同樣即沒説吉也沒説兇,原因可能在於此卦的結構,因為處在客卦的第六階段“當位”而“不有應”。外部形勢大好,但主人卻未必會利用。
把這一點展開討論可能過於隱晦陰暗了。不過放到《周易》裏,這將是一個必然的結果而非選擇性的提示。戰爭已經結束,論功行賞之後如果還有人要謀求更大的利益,那就是有違正道,結果一定是失敗。比如上一位這麼做的,現在已經埋在了台灣!
為什麼説《周易》是我國最早的軍事作品師卦,無一字不言兵
總結:
全卦在論述吉凶的同時無一字偏離用兵,可謂古代兵法的總綱,被不少人認為是我國最早的軍事作品。不過這些理論拿到今天,對我們普通人來説也不失參考的價值。不過兵者兇器,所以師卦卦辭多告誡。
這一卦下坎上坤,代表兵兇戰危,但師出有名,順應形勢,最終能化險為夷,獲得成功。屬於中上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11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説《周易》是我國最早的軍事作品師卦,無一字不言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