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時,一羣小學生的暑假作業突然在網絡上走紅。這份暑假作業並不要求孩子們做習題,而是和家長一起完成一項“21天不生氣”的挑戰。 據活動的發起者小學三年級班主任介紹,這是她為全班44名同學佈置的一道特殊的作業。看似不長的21天,卻難倒了全班大部分的家庭,僅有一對雙胞胎和父母挑戰成功。據程老師統計家長的生氣原因超過八成是因為作業,而家長生氣的比例比孩子要高25? 多位參與活動的家長也對記者坦言,通過這次活動統計才發現,生活中自己生氣的比例明顯高於孩子,孩子的情緒主要是受家長影響。家長們表示,活動促進了自己和孩子之間的相互理解,也越來越意識到日常生活中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事件 “21天不生氣”挑戰走紅 “7月31日,晴,爸爸幫我捉了一隻蟬,很開心。”“8月4日,多雲,爸爸多喝了點酒,媽媽不高興。爸爸泡茶給媽媽賠禮。”這些內容出自湖北武漢三年級小學生容容(化名)的暑假作業。然而這並不是簡單的日記,其中的“晴”和“多雲”記錄的並不是天氣,而是當天家庭裏的“情緒晴雨表”,而這樣的記錄持續了21天。 和容容一樣參與了這21天家庭情緒記錄的,還有班裏的另外43名同學。這份特別的暑假作業,是班主任程紅老師專門為全班同學定製的一項挑戰——“21天不生氣”。 孩子和家長們需要下載一個情緒記錄表格,每天記錄下家庭的“情緒晴雨表”。北京青年報記者在表格中看到,“情緒晴雨表”有“晴”“多雲”“小雨”“大雨”四個選項,選項後面還有“原因分析”和“調節對策”兩欄需要孩子和家長對當天的家庭情緒狀況進行分析記錄。 孩子們的“21天不生氣”挑戰被髮布在網上後,迅速受到網友們的關注。有網友表示“別説21天了,21個小時都難。”還有網友質疑“這種挑戰沒必要,過生活不是做任務,有點火氣不滿發泄一下也很正常。” 策劃者 挑戰不是為了不生氣 班主任告訴記者,她是本次活動的策劃者,設計這個暑假作業的初衷,是為了讓孩子和家長們都意識到家庭環境對孩子情緒管理的重要性。“我在教孩子的時候觀察到,不少孩子不太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經常容易跟同學起衝突,而實際上家庭對孩子情緒的影響很大。” 那麼為什麼這個挑戰會選擇21天而不是整個暑假呢?老師表示,都説21天可以養成一個習慣,所以就設計了這個21天的挑戰。“我們之前也做過21天養成正確書寫習慣的活動,所以這次設置21天也是希望能讓孩子們養成情緒管理的習慣。” 據老師介紹,目前班裏所有的孩子都完成了挑戰,並提交了自己的記錄表。通過梳理這些孩子們提交的報告,程老師發現全班44個同學中,只有一對雙胞胎和父母完成了挑戰,做到了21天不生氣,其餘基本“全軍覆沒”。“我統計了一下,在記錄中家長生氣的比例要比孩子高25?右,而家長生氣的原因超過80?因為孩子的作業問題。” 針對網友們的質疑,老師表示挑戰“21天不生氣”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和家長們做到生活中完全沒有生氣和摩擦,而是讓大家意識到情緒對家庭成員的影響,進而學會更好地相處。“我只是希望通過這個挑戰,能讓家長和孩子們儘量少生氣,減少不必要的互相傷害。” 家長 以為可以輕鬆完成卻失敗了 記者聯繫到了三年級1班唯一完成了“不生氣”挑戰的雙胞胎家庭。雙胞胎的媽媽表示,自己的職業就是小學教師,平時就很注意情緒的管理,尤其是對待自己的孩子。接到21天不生氣的挑戰後,全家人選擇了去海邊度假。“因為面對大海心情比較舒暢,這也是孩子們比較喜歡的旅行方式,從挑戰時段上就儘可能避免生氣的外因。”當孩子們因為旅途上的突發情況,情緒低落時,這位媽媽會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進行調節,“給孩子們充足的選擇,孩子們也就不會出現‘一定要做什麼不能實現’而產生負面的情緒。” 另一位學生媽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自己與孩子的爸爸常年分居兩地,為了完成這次挑戰,萬女士和容容商量後放棄了出遊的機會,選擇了去爸爸工作的城市一起“做作業”。記者在容容的記錄表中看到,21天中有四天家庭晴雨表不是“晴”。“剛拿到挑戰的時候,我覺得21天不生氣很簡單肯定能完成,真的做起來發現很難,而且還是在有意識控制脾氣的情況下,而且我生氣的比例比孩子高不少。” 據老師介紹,在這次挑戰中還有家長想出了各種有創意的情緒控制方法。“有一個學生的媽媽在家裏設了‘暫停角’和‘懲罰箱’來調節家庭成員間的情緒衝突。” 記者聯繫到創意“懲罰箱”的媽媽,稱在21天的挑戰中,她和孩子還是出現了四五次的衝突,於是他們把家裏的陽台設為了“暫停角”,“誰覺得情緒出現波動了都可以先去冷靜5到10分鐘,然後再出來就事論事地溝通。”葉女士進一步介紹,“懲罰箱”則是用來懲罰發脾氣的人,“如果是大人大脾氣,那就罰款50元,孩子發脾氣,罰50個俯卧撐,説是處罰,其實大家被‘抓’住發脾氣的時候還挺歡樂的,孩子有時候邊做俯卧撐邊笑,做完就沒有脾氣了。” |
挑戰“21天不生氣” 全班僅一家庭成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50 字。
轉載請註明: 挑戰“21天不生氣” 全班僅一家庭成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