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參考消息網
參考消息網10月7日報道 據法新社10月4日報道,這就是我們所説的“逆襲”: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蒙吉·巴文迪週三告訴我們,他在大學第一次考試就失敗了,這次經歷原本可能“徹底摧垮他”,但他卻從中吸取了“堅持不懈”的教訓。
他出生於法國,父親是突尼斯人,大半生生活在美國,如今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在週三的新聞發佈會上説:“我當時只是習慣了不努力備考。”
在哈佛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時,這位化學家第一次考試的經歷讓許多學生感同身受。
他説:“我看着第一道題,做不出來。第二道題,還是做不出來。我試着答完所有的題目,最後滿分100分只拿到20分。那是全班最低分。”
“我當時想‘上帝啊’,我完蛋了,我在這兒做什麼呢?”如今62歲的他笑着説。
於是他意識到自己必須學着更好地複習考試。
據他説,這段經歷本來有可能“摧垮”他。
他強調道:“我本可以認定這不適合我,但我喜歡我在做的事情,所以我學着作為一名學生獲得成功。”
本週三,他和另外兩人因研究被稱為量子點的納米粒子而獲得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
他建議如今的學生“保持開放的心態”,要有“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學的關鍵。”
他還説:“挫折是研究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應該不斷嘗試,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另據埃菲社10月4日報道,美國科學家蒙吉·巴文迪是4日憑藉發現和產生量子點(用於監視器、屏幕和LED燈的納米晶體)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獲獎者之一。他表示,30年前他“從沒有想到過能夠以如此大的商業規模製造這些東西”。
巴文迪在諾貝爾獎的消息發佈前不久的記者會上表示:“我過去從沒有想到過,能夠以如此大的商業規模製造這些東西,它們的價格也足夠便宜,可以被用起來,而且真的會給消費領域帶來不同。”
此次通過通訊軟件舉行的記者會由麻省理工學院(MIT)組織,這位科學家在MIT領導着一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實驗室。
麻省理工學院校長薩莉·科恩布盧思出席了記者會。麻省理工學院是一所位於馬薩諸塞州劍橋的私立大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最負盛名的大學之一。
科恩布盧思在介紹巴文迪時表示,他是“一位在各學科都多產、廣受歡迎的導師、教師和同事,同時還在其團隊發現的基礎上創辦了一家企業,併成為了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化學家之一”。
巴文迪的實驗室專注於納米晶體科學和應用,特別是半導體納米晶體(也被稱為量子點)。他承認自己驚訝於該領域的成就。
“我真的沒想到這些。我想在30年前,我們這些開始研究這一領域的人沒有一個能預測到我們今天會達到什麼水平。創新會出現在你無法預測的方向。”這位科學家補充説。
量子點是納米顆粒,由於非常微小,其特性由量子現象決定。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發現併合成它們的科學家蒙吉·巴文迪、路易斯·布魯斯和阿列克謝·葉基莫夫4日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這項技術不僅被用於監視器、屏幕和LED燈,還被用於醫學和生物化學,而且其潛力還遠遠沒有完全發揮。其眾多實際應用要歸功於三位獲獎者的開創性研究。
巴文迪的母親是法國人,父親是突尼斯人。1990年,他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不久,就加入了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
當被問及一路走來最令他意外的事情時,他毫不猶豫地指出是同時學習不同的科學領域。
他説:“MIT是一個非常棒的地方,在這裏所有學科都合併在幾座大樓裏,使交叉研究成為可能,你只需沿着走廊走,就會遇到材料科學家、化學工程師或電氣工程師。”
巴文迪強調:“我瞭解了生物學、醫學、電氣工程學、光學……起初是對材料感到好奇,但現在我就是對一般科學和了解所有這些領域感興趣。這對我來説是一種獎勵。”
這位MIT的教授還談到了與他共同獲得諾貝爾獎的兩位科學家。
他在談到俄羅斯物理學家阿列克謝·葉基莫夫時説:“顯然,你知道他至少在80年代之前一直處於‘鐵幕’的另一邊,但他的著作確實無疑地影響了我。”
對於美國科學家路易斯·布魯斯,巴文迪表示他是自己的“‘博士後’導師,非常感謝他”。
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蒙吉·巴文迪(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