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華東師大校長錢旭紅:標準化規模化教育體系已不適應社會需要

由 聊素麗 發佈於 經典

中國青年報客户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10月15日,在由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紐約大學聯合舉辦的“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與卓越育人論壇”上,華東師大校長錢旭紅院士發表了題為《新時代高校卓越育人的國際化道路探索——華東師大的思考與實踐》的報告。

“我們可以支撐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卻面臨基礎拔尖創新人才的嚴重匱乏;我們的高校數量全球第三,但學術自由思想的文化土壤尚未紮根;我們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核心技術面臨卡脖子、高新技術產業轉化能力孱弱不已。”錢旭紅説,教育是增強人的現代性的核心手段,然而,目前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缺乏個性、缺乏自有創新、缺乏個體的價值和能量、缺乏生命共同體的格局。“這種標準化、規模化教育體系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其所培養的人才也已經不足以應對全球化挑戰,更不可能支撐未來。”他認為,當前傳統教育理念亟需實現深刻轉型,“作為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和踐行者,我們有責任深刻反思,教育如何通過實現中西之和、古今之和、經典與量子之和、文理之和,以培養未來的人?”

他指出,改變現有的教育,率先需要改變的是“思維”。“我們需要強調潛力,強調發展的可能性,而不是當下的景象;我們更應該強調提出問題,而不是給出現成的答案,甚至是唯一的答案;我們需要強調繼續、永續而非既定。”

以華東師大為例,這所學校近年來進行了“新時代卓越育人”的整體設計,基於四個導向進行國際化辦學。學校把近40個一級學科博士點進行歸類,突出學科的交叉特性,重點在“教育+、生態+、健康+、智能+、國際+”這五個領域發力。

“重點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錢旭紅介紹,華東師大與法國高師集團、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等世界300餘所大學開展廣泛合作,並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了56個雙學位聯合培養項目和近300項學生國(境)外交流項目,本科生出國交流交換比例升至30%。

但他提出,鼓勵更多學生“走出去”並不是簡單“地理層面的走出去”,而是讓學生們的思維在多元文化的挑戰下,跳脱出對周遭既有認知的情境,真正實現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國家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培養數百萬骨幹教師,數十萬卓越教師,數萬名教育家型教師,而這也是華東師大這所以教師教育為特色的高校的職責使命。簡而言之,培養出什麼樣的教師,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祖國花朵”。

為此,華東師大早在2009年就在全國率先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海外研修項目,至今已派出11批共352名優秀本科生赴哥倫比亞大學、愛爾蘭國立大學、倫敦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教育學院交流學習,以培養具有先進教育理念和國際視野的卓越教師和未來教育家。

此外,華東師大還有一個知名的中外教育“共同體”——上海紐約大學。該校深度參與上紐大的多門核心課程,並將豐富的中國元素融入其中,如《全球視野下的社會》和《全球視野下的藝術》等。2015年至今,華東師大共有33位教師受聘於上紐大,承擔近10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同時,還派送80餘位本科生赴上紐大修讀涵蓋商科、人文社科、理工科等各大類的學分課程,與上紐大來自40多個國家的在校生以及不同學科領域的外籍專家學者交流互動,培養獨立、嚴謹、批判性思維能力。

錢旭紅説,我國現在很多的專業教育仍在沿用老舊的教材,無法面向未來。因此,學校正在盡一切力量幫助學生接軌學術最前沿,為學生契合社會急需、世界學術急需,搭建國際化的產學研平台。

以2016年華東師大與以色列海法大學共建的中以轉化科學與技術聯合研究院為例,該項目率先在生態與環境工程、生物基礎與醫藥工程、神經與腦科學、數據科學四個領域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和科學研究。目前,該項目與上海市閔行區合作共建的“生物製藥研發平台”和“基因編輯與細胞治療國際聯合創新研究中心”兩個創新功能平台的建設方案已寫入閔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實施方案”及“三年行動計劃”中。

“我們希望,通過一系列國際化、高水平、寬領域的國際產學研平台建設,不僅僅為我們學生提供最前沿的學術研究議題,還要引導他們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用前沿學問解決現實問題,從而真正實現平台育人。”錢旭紅説。

據悉,本次論壇吸引了來自23所高校(含2所國外院校)的近80名專家學者,共商新時代背景下教育國際化發展大計。論壇設有華東師大和上紐大兩個專場,涵蓋中外合作辦學實踐探索、國際化卓越人才培養、新時代背景下教育國際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等系列主題。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