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清軍入關之前,江南人民為了抵抗,遭受到清軍的大規模屠殺,所以在江南地區,百姓的反清意識很強烈。後來清軍入關,為了籠絡民心,清朝皇帝開始提倡維護滿漢關係,至此雙方的關係才得到緩和。
到了康熙年間,康熙開始請人重新編修《明史》,並六次南巡,其目的是籠絡江南的文人。後來乾隆即位,他視康熙為自己的榜樣,於是也六次下江南,不過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卻比康熙多了幾個。
經過康熙、雍正兩代明君的努力,到了乾隆時期,江南百姓和清廷的關係已經緩和。當時江浙一帶人文繁盛,是最發達的地區,那裏的才子學者,也比其他省份多十倍有餘。據史料記載,從順治到乾隆這段期間,共舉辦了61次科舉考試,其中有51位狀元,都是出身於江浙一帶。
(乾隆劇照)
所以江南地區文化、經濟都領先於其他省份,這裏又是明朝遺民活動的中心,為了得到江南富豪與商紳的支持,皇帝不得不多次南巡。
然而乾隆六次下江南,其目的並不止籠絡民心,很多人以為他是為了遊山玩水,因為乾隆出巡,每次排場都十分盛大。但大家仔細想想,如果單純為了遊山玩水,乾隆就不會被後世稱為明君了。
因此乾隆六下江南,除了遊山玩水之外,還有這幾大目的。
一、遊山玩水
還是先簡單説一下這一點,所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豔羨江南,乘興南遊”。乾隆對江南向往,也是人之常情,這樣一個風景秀麗、鳥語花香的地方,任誰都想親自去感受一下。也正是因為江南有美景如此,才讓世人誤會,乾隆六次南巡,是為了觀賞美景。
二、減免賦税
乾隆每次出巡都耗資巨大,也因此得到不少負面評價,到了後面,江南百姓甚至不想他再南巡。因為每次南巡都要重修建築,乾隆來到江南又必須要乘船,每次請的民工都多達幾千名。另外隨乾隆出巡的就有2000餘人,南巡時長一般在四五個月左右,期間需要用到的馬匹就多達6000匹,船就要四五百隻。也難怪百姓怨聲載道。
所以為了安撫百姓,乾隆曾多次下令,對江南地區免税。百姓有了好處,自然也就歡迎乾隆南巡,而得到百姓支持,乾隆也達到其南巡的目的。這個目的就是,通過減免賦税,來彰顯自己是個聖明的皇帝,從而籠絡民心。
三、巡視河工
古代時常爆發洪災,這也是最令皇帝頭疼的自然災害之一,為了防止洪災,從康熙皇帝開始,就十分重視海防工程。漸漸的,巡視河工,就成為南巡的重要目的之一。
河工興修規模巨大,所需要的經費也很多,為了保證這些錢都用於刀刃上,皇帝必須親自監督。為了防止江南地區遭受洪災危害,乾隆實行了四大工程。
第一是加固大堤,用來防止淮安、揚州等富庶地區遭受洪災。第二是在陶莊挖一條引河,用來防止黃河河水倒灌引發災害。第三是在浙江老鹽倉一帶,修建4100餘丈的魚鱗石塘。第四是加固原有的石塘,保證百姓的安全。
乾隆皇帝一共六次南巡,而對於江南地區河工的治理,就多達上百次,在乾隆的聖恩之下,江南百姓的家園、財產及生命,終於得到安全保證。
(《乾隆南巡圖》第四卷《閲視黃淮河工》局部)
四、尋訪人才
前面説到,江南地區的才子學者很多,乾隆下江南的目的之一,就是尋訪人才。當時的大學士高斌,就是在海防工程中立功,從而得到乾隆賞識,被提拔為江南河道總督。
為了選拔真正的人才,乾隆南巡增錄的考試題,都是由他親自出的。而當時取了一等的5名士子,都是來自江南的人才,其中浙江就有3名。據悉乾隆六次南巡,增加的生員就有5664名。這些人後來有的成為朝中重臣,有的成為文學書法大家。
(《乾隆南巡圖》局部)
五、閲兵祭陵
乾隆南巡的時候,曾多次對蘇州、杭州、嘉興一帶進行閲兵,並根據閲兵的情況,對軍營進行一定調整,訓練有方的將領,還會得到賞賜。
康熙南巡的時候,每次都要去祭奠明太祖朱元璋,所以乾隆南巡的時候,每次也要去明孝陵祭奠。
除了以上所説的幾大目的外,還有野史説,乾隆的真實身份存在爭議,而乾隆對自己的身世也表示懷疑,所以下江南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想查清自己的身世。這一説法多出現於野史,還有影視劇中,在此不做過多分析了。
除了以上所説的幾大目的外,還有野史説,乾隆的真實身份存在爭議,而乾隆對自己的身世也表示懷疑,所以下江南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想查清自己的身世。這一説法多出現於野史,還有影視劇中,在此不做過多分析了。(乾隆劇照)
不管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有多少,至少可以證明的是,隨着皇帝南巡,為江南地區帶來的益處是很多的。不過後來乾隆愈發講究排場,導致每次出巡都勞民傷財,對百姓的影響還是很大。
所以在大家看來,乾隆南巡到底是利是弊呢?
(參考文獻《南巡記》《清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