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初,“大日耳曼主義”一直是攪動世界局勢動盪不安的存在。尤其是希特勒上台後,鼓吹德意志人等日耳曼民族的種族優越性。除了與其同根同源的奧地利,作為一戰懲罰德國的產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等國也居住着大量德意志人。
尤其是在捷克斯洛伐克,這個總人口約1350萬的國家,主體民族捷克人僅僅600多萬,還不到半數,而在它的蘇台德地區,卻聚居了超過300萬德意志人,遠遠高出蘇台德當地的捷克人。
▲美麗的蘇台德地區,如今難見德意志人的身影
在希特勒眼中,一戰的結果使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間被過度壓縮,二戰時納粹德國的侵略擴張就來源於他這個冠冕堂皇的藉口。德國境外的日耳曼人及其居住的土地是他的第一輪目標,其中就包括蘇台德地區。1938年,希特勒通過慕尼黑陰謀吞併了這塊土地。
▲ 20世紀30年代捷克境內的德意志民族分佈
如今,蘇台德地區重新歸屬捷克共和國,而當翻開捷克的人口資料時,卻會驚奇地發現:德意志人僅佔捷克人口的1%了。那麼,德意志人是怎麼來到的蘇台德地區,又是怎麼從這裏銷聲匿跡的呢?
▲ 1937年德語區(綠色)分佈,捷克境內的四周被德意志民族環繞
一、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的移民
蘇台德地區得名於中歐國家捷克北部的蘇台德山脈,隨着民族遷徙和政治變遷,它成為包括蘇台德山區在內,捷克領土上德意志人聚居的馬蹄形山區的總稱。
蘇台德地區的險要地形是捷克防禦來自北方和西方入侵的天然屏障,反之,一旦敵人控制了這裏,東南歐的大門將向它敞開。
▲ 捷克地形圖,可以看到捷克北、西、西南方向為山地,中間是盆地
公元4-6世紀,歐洲發生了民族大遷徙,起源於東歐維斯瓦河畔的斯拉夫人一部分向西遷移,慢慢演化成了一個旁支-西斯拉夫人。依照地理位置的不同,他們又主要分化成了三大部分-波蘭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定居到波希米亞的西斯拉夫人,是如今捷克人的祖先,蘇台德地區就是波希米亞的一部分。捷克人在這裏繁衍生息,公元十世紀初建立了捷克公國,現代“捷克”的名詞即在這個時期誕生。
北歐的日耳曼人同樣也在遷徙,他們在新佔領的土地建立了一系列國家,其中法蘭克王國成為西斯拉夫人的西部鄰居。後來,從法蘭克王國分裂出的東法蘭克王國,奠定了日後德意志的國家基礎。公元961年,應教皇邀請,東法蘭克國王奧托一世平息了羅馬貴族的叛亂。作為回報,奧托一世在次年獲得教皇加冕,這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
日耳曼人昔日被羅馬帝國視為蠻族,現在卻以其繼承者自命開始擴張。公元1086年,他們降服了西斯拉夫人的捷克公國。在日耳曼人的勢力範圍內,這個唯一的異族成員顯得格外另類。
▲公元1138-1254年,巔峯時期的神聖羅馬帝國
要想永久控制新獲得的領土,最好的辦法就是移民。公元十一世紀起,日耳曼人的一部分,也就是現在的德意志人大量移居捷克境內,他們在蘇台德山區開採礦藏,在平原開墾耕地,神職人員和騎士階層也隨之湧入。移民促進了捷克經濟發展,但也給日後的民族衝突埋下了種子。
神聖羅馬帝國由捷克公國等數百個諸侯組成,皇帝由諸侯選舉產生,公元十二世紀末,諸侯意見不合引發皇位之爭,捷克公國趁機漁利,從公國升格為波希米亞王國,不僅爵位獲得升級,而且被豁免了除參與帝國會議之外的所有義務。它是帝國唯一的非日耳曼人成員,也是當時唯一的王國,並且可以王位世襲。
到公元十四世紀,波希米亞王國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是帝國最強大的成員。公元1355年,查理四世以王國的雄厚實力為後盾,加冕為帝國皇帝。為了保護自身利益,他在次年確定了七個有權選舉皇帝的諸侯,波希米亞王國自然位列其中。查理四世統治的年代,是中世紀捷克最巔峯的時代。
二、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與崩潰
輝煌之中暗藏危機,大量遷入的德意志人逐漸演化成了王國境內最大的利益集團,他們把持教會,壟斷礦山,役使農民,擁有包括自治城市在內的種種特權,不可避免地與屬於西斯拉夫人的捷克人產生了衝突。
捷克農民的境遇最為悲慘,他們不僅受到本族封建主的剝削,而且受到異族的壓迫,其中德意志人掌控的天主教會是捷克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他們與捷克農民的矛盾最為尖鋭。在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激烈衝突的背景下,一個叫胡斯的人登上了歷史舞台。
胡斯具有宗教改革思想和民族意識,反對德意志人在波希米亞王國的優勢地位,他贏得了捷克人民的支持,卻在公元1415年被教會以異端的罪名處死。胡斯的殉道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憤怒,他們自發的向教會發起反抗,胡斯戰爭爆發了。
然而,捷克人民擊退了來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討伐,自己內部卻發生了分裂,最終歸於失敗。胡斯戰爭失敗了,但捷克境內的天主教會幾乎被摧毀,胡斯派傳教士被允許自由傳教,捷克人逐漸改奉新教。除了宗教,捷克人也產生了早期的民族意識,他們重視傳承自己的文化,從而避免了被德意志化。胡斯的宗教改革思想傳播到了帝國其他地區,十六世紀馬丁·路德等人的宗教改革就受到了他的影響。
戰爭期間,在波希米亞王國的核心平原地區,許多德意志人被殺或遭驅逐,他們被迫向周圍高山林立的蘇台德地區轉移,形成了日後這裏以德意志人為主的格局。
自公元十三世紀末,神聖羅馬帝國的另一個成員-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日益強大,他們以聯姻和武力成為帝國的最強者,在公元1526年得到了波希米亞國王的頭銜。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天主教,但為了籠絡這個異族王國,他們允諾保留捷克人的新教信仰,同時承認王國的法律,保留原有的議會和政治上的自主權。
▲ 哈布斯堡王朝的擴張,1526年開始統治波希米亞王國
公元1618年,國王背棄承諾,企圖在波希米亞復興天主教。捷克新教徒發起了暴動,這是歐洲三十年戰爭的開始。但對於希望擺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捷克人來説,戰爭在公元1620年就結束了,戰敗的波希米亞被強迫信奉天主教,原有的法律、議會和政治上的自主權也無從談起。
公元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瓦解,波希米亞王國歸屬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帝國和其後的奧匈帝國。奧匈帝國統治時期,正是近代工業大發展的時代,波希米亞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和便利的交通,又有豐富的勞動力,因而成為帝國的主要工業區,著名的斯柯達兵工廠就坐落在境內,它是僅次於克虜伯的歐洲第二大兵工廠。
近四個世紀的哈布斯堡王朝時代,波希米亞境內的捷克人和德意志人處在同一國家機器的治下,德意志人作為主體民族,仍然聚居在蘇台德地區,與屬於少數民族的捷克人倒也相安無事,然而一戰的爆發的結果讓兩個民族的地位倒了過來。
公元1918年,德國和奧匈帝國主導的同盟國戰敗,奧匈帝國崩潰,為了削弱與奧匈帝國同根同源的德國,英法主導的協約國不僅迫使其割地賠款,而且不顧300多萬蘇台德德意志人希望加入德國或奧地利的民族感情,將他們連同蘇台德地區一起強行拼湊成了捷克人作為主體民族的捷克斯洛伐克,而這個總人口約1350萬的新國家,捷克人不過600多萬而已,尤其是在捷克,被迫留下的德意志人佔比超過了三分之一。
三、納粹德國的吞併
為了彌補蘇台德德意志人的心理落差,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允許其在憲法框架內組建自己的政黨,在經濟上給予公平對待,並讓他們保留自己的教育體系和文化機構。捷克斯洛伐克繼承了奧匈帝國大部分工業遺產,發達的經濟和較高的收入水平掩蓋了民族矛盾,表面顯得風平浪靜。
▲ 奧匈帝國解體前,粉色為德語區,藍色為捷克人地區
好景不長,公元1929年,席捲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成了危機的導火索。輕工業集中的蘇台德地區更依賴出口貿易,國外市場的萎縮對經濟造成了沉重打擊,失業率直線上升。到1933年,三百萬多蘇台德德意志人的失業人口從4.1萬飆升至73萬以上,他們與同樣希望加入德國的七百多萬奧地利人一起,是值得注意的巨大力量。
經濟危機下,政府的救助不力引發了民族危機,這正是希特勒願意看到的。一戰對德國懲罰過於苛刻,德國復仇主義情緒瀰漫,希特勒迎合了這一點,他以為德國爭奪生存空間為藉口,要把所有的日爾曼民族居住的地方納為一個國家-第三帝國,這包括了奧地利和波蘭走廊等地區,當然也有德意志人佔多數的的蘇台德。
▲ 1938年蘇台德的德意志人歡迎希特勒
希特勒看透了英法兩國深陷經濟泥潭的虛弱,一戰的殘酷也使兩國民眾充滿了厭戰情緒,因此無力應對納粹的擴張。他突破《凡爾賽條約》的枷鎖,1936年進入萊茵蘭,1938年三月吞併了奧地利,1938年五月,他把目標瞄向蘇台德。希特勒以武力威脅,深陷經濟危機的英法兩國自顧不暇,他們幻想着滿足希特勒的要求就能避免戰爭,英法德意四國共同炮製了《慕尼黑協定》,捷克斯洛伐克被迫接受,蘇台德地區被併入了納粹德國。
▲時任英國首相張伯倫在倫敦向人羣揮舞着《慕尼黑協定》,他宣稱:“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
然而希特勒是喂不飽的,次年三月,納粹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領土,九月,二戰爆發。在德意志民族感情和對二十年“次等公民”生活不滿的驅使下,蘇台德德意志人心甘情願地綁上了德國的戰車,他們生產軍火,提供糧食,並有約35萬人加入納粹軍隊,為第三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 二戰爆發前,納粹德國的擴張,1939年3月控制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與之相比,捷克人卻陷入了悲慘的境地中,納粹德國將捷克斯洛伐克肢解為蘇台德區、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以及斯洛伐克“獨立國”,捷克人主要屬於保護國。
1941年,納粹種族理論中標準的德意志人模子,納粹德國黨衞隊第二號人物海德里希出任保護國長官,負責將捷克人德意志化。他執行嚴厲的同化政策,建立集中營,殘酷鎮壓反抗活動。為了震懾納粹,捷克斯洛伐克敢死隊刺殺了海德里希,希特勒聽到消息後展開了瘋狂的報復,黨衞隊毀滅了利迪策村,甚至都沒有放過婦女和兒童。
▲ 利迪策村慘案紀念雕塑,國際兒童節為紀念這次慘案而設立
利迪策村慘案至今仍深深印刻在捷克人的腦海裏,納粹的瘋狂屠殺和掠奪徹底讓捷克人和德意志人對立起來,並在戰後表現為對蘇台德德意志人的仇恨和報復。
四、二戰後的大驅逐
1945年5月,納粹德國滅亡,捷克斯洛伐克恢復了戰前的疆域,流亡英國的前總統貝奈斯回到布拉格,重新擔任總統。早在流亡時期,他就認識到,一個德意志人佔多數的蘇台德地區始終是威脅國家領土完整的不穩定因素。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蘇台德問題,他擬定了“第五計劃”,決定把蘇台德德意志人驅逐出境,這就是《貝奈斯法令》的雛形。
1945年5月19日,貝奈斯開始發佈一系列清算蘇台德德意志人的法令,史稱《貝奈斯法令》,他決定建立一個單一民族國家,並徹底去德意志化。而在不久後進行的波茨坦會議上,盟國也做出了將居住其他國家的德國人驅逐回國的決定,戰爭中結下了血海深仇的捷克人早已摩拳擦掌,驅逐和報復開始了。
從1945年5月開始,240多萬世代居住在蘇台德地區的德意志人被迅速驅逐出境。由於在二戰中與納粹合作,扮演了為虎作倀的角色,他們被認為是叛徒,單純的驅逐很快變成了報復。粗暴的地方官員和軍隊肆意掠奪德意志人的財產,削減他們的糧食配給,並關閉了學校。
▲ 蘇台德德意志人被驅逐出境,絕大多數去了德國和奧地利
蘇台德德意志人也有過反抗,但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有樣學樣,以集中營和軍隊進行鎮壓,沒有準備的德意志人被裝上火車或強制步行送往德國和奧地利,死亡的威脅時刻籠罩着他們,成千上萬人在這場大驅逐中失去了生命。
在這場血腥的強制遷移中,除了少數得以免遭驅逐,絕大多數蘇台德德意志人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消失。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解體,繼承了蘇台德地區的捷克共和國仍然保持了大驅逐後的人口格局。
▲ 根據捷克2019年人口統計,德意志族僅佔總人口的1%
就這樣,一個非德意志的蘇台德地區不再是當今的地緣政治名詞,捷克從此也不再擔心領土完整問題。但是大驅逐留下的民族感情的創傷仍在,德意志人植根蘇台德地區近千年,而被迫離開故土不過半個多世紀。他們有的要求返回故鄉,有的要求賠償財產,大驅逐的遺留問題如今仍然是困擾德國和捷克兩國關係的焦點。
▲ 現代歐洲的德語主體地圖(黑色)
參考文獻:1. 劉飛.納粹德國時期的蘇台德問題研究[D].華東師範大學,2011.2. 王凱.蘇台德問題及其對歐洲一體化的影響[J].國際資料信息,2009(12):21-25.3. 陳樹敏.胡斯運動新探[D].河北師範大學,2016.4. 張凌俊.納粹德國境外德意志人政策研究[D].華東師範大學,2007.5. 宋曉東.凡爾賽和約與慕尼黑陰謀——談慕尼黑事件的歷史根源[J].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4(06):83-85.
作者:皮皮俠
編輯:Thomas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