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整個青春期以前,孩子的學習成績與家長密切相關。
甚至説青少年早期在學校教育中表現的優良差劣都是早期家庭教育延續的爆發。
父母是個什麼樣的人,有什麼行為習慣,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起了什麼作用,對孩子日後的學習、性格等都存在莫大的影響。
每個家長都希望子女成龍成鳳。但我們也知道,想要孩子優秀,父母是孩子的一大助力!
那麼想要孩子成才,家長需要注意哪些呢?1、培養良好的習慣
父母給孩子提供的外在條件再多,也不如給孩子養一個好習慣。尤其在孩子學齡初期(小學一二年級)正式學習習慣培養的最佳時期,比學習了多少知識更重要。
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正確的坐姿,仔細審題,自己工整,保持專心,學會主動思考。
2、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
引導孩子自己做好時間規劃,獨立完成作業。
不要天天跟在孩子屁股後邊,督促孩子去學習,一旦你哪天不在,還能很難主動去學習。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遇到難題讓孩子自己思考,等孩子求助的時候在幫忙,不要時刻盯着孩子,哪裏不會指哪裏。
3、父母做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要求孩子主動做作業,不拖延的時候。家長也要做好榜樣,做事情有條理,有規劃,不拖延。
多讀書,少看電視,少玩抖音。
4、不和別人家的孩子比
幾乎每個孩子頭頂上都有一座大山,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嚴重影響孩子的積極性與自信心。
每個孩子天賦不同,家長沒必要非得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去和別人家孩子的長處相比。
5、培養孩子的興趣
培養還知道興趣不是強迫孩子報各種的補習班,而是找到孩子的興趣愛好,尊重孩子想意願,讓孩子有機會提體驗不同的事物,並堅持。
6、保障孩子充足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是孩子健康成長,智力及各方面發育的基礎保障。
孩子在5歲時候,每天需要11小時睡眠,7歲需要10.5小時,9歲需要10小時,11歲需要9.5小時,14歲需要9小時。
7、讓孩子參與家務
並不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人處學習還需要掌握基本是生活技能。
當孩子開始表現有想做家務,幫忙的時候就不要拒絕,而是讓孩子參與進來,學會自己穿衣、吃飯、繫鞋帶等等。
當孩子稍大點的時候,更應該讓孩子參與家務,一來增強家庭主人翁意識,二來也是一種鍛鍊。捨不得用對孩子沒啥好處。
8、瞭解孩子的生活
當孩子放學回家後,家長可以和孩子聊聊一天發生的事兒,瞭解孩子狀況。不要問你今天干了什麼,學了什麼,有人欺負你沒?這些都是沒用的廢話,瞭解不到真實的情況。
你可以問孩子,今天你感覺最高興的事兒是什麼?今天你們吃了什麼飯?今天你們老師穿了什麼顏色的衣服等等?越是具體孩子越是容易回答,容易説出一天的生活。
9、學會與老師合作
在學校老師一個人要負責一個班級,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壓在老師身上,他們也分身乏術。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我們要學會與老師合作,經常向老師瞭解孩子的情況,配合老師,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10、適當運動
研究表明8~12歲的孩子研究表明,跑步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和創造能力。11歲的孩子如果每天都能有20~40分鐘的運動,不管是足球、籃球、跑步,或者是輪滑,都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記憶力、注意力、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