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好就業”向“就好業”轉變

  就業是14億人口最大的民生,也是經濟發展的基本支撐。

  “十三五”期間,在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加劇,以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結構調整任務加重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就業能持續保持穩定,難能可貴。

  就業成績斐然,得益於我國經濟發展韌性的不斷增強、大規模減税降費等政策的持續發力,根本上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科學決策。順應時勢、惠及民生,這是多年來就業政策體系沿革發展的突出特徵。“十三五”期間,從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到將穩就業擺在“六穩”之首,再到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全面發力,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不斷強化。與此同時,各地在謀劃經濟社會發展時,也把是否有利於就業作為優先考慮的因素,以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

  從“好就業”到“就好業”的實現,看的不是一個個冷冰冰的數據,而是看廣大就業羣體的就業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因此,每一項政策的制定,都要與時俱進地回應社會期待。我國重點就業羣體面廣量大,近年來圍繞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各類就業羣體,國家相繼推出一系列富有針對性的就業服務和扶持政策。無論是在校或離校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自願接受服務登記的建檔立卡貧困户就業困難人員,還是需要兜底幫扶的特殊羣體人員,都能從細化政策中找到自己的關注點。做好“最後一公里”,確保就業服務全覆蓋、無盲區,這是保障羣眾能夠安居樂業的一個前提。

  展望“十四五”,我國穩定就業仍將長期面臨總量和結構壓力。要持續做好穩就業工作,未雨綢繆將是科學決策、精準施策的前提和基礎。從大環境看,我國正處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新的勞動形態、新的就業方式、新的創業路徑不斷湧現出來。針對這些形勢變化所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不僅要做好就業工作,更要補齊短板、順勢而上,不僅為兜住民生底線貢獻力量,也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提供助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韓秉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24 字。

轉載請註明: 從“好就業”向“就好業”轉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