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説一説這位歷史人物,他就是子產,出身於貴族,曾做過鄭國少正卿。他博學多才,極善辭令,在鄭國多次內亂中都表現出了非凡的氣質和才幹,成功地處理過許多棘手的突發事件。鄭簡公二十三年,升為鄭國的執政大臣——上卿,即宰相。
當時的鄭國是個小國,位於楚晉兩個大國之間,受到來自各方的壓力;而且內亂迭起,民生凋敝,處境十分困難。子產執政後,基於內政外交的現實,為了國富民強,陸續實施了三項改革措施,即“作封洫”、“作丘賦”和“鑄刑書”。所謂“作封洫”,就是改革過去的井田制。主要做法是:把田地劃清疆界,挖溝修渠,承認土地私有,並按畝收税,以限制舊貴族勢力侵吞田產。
所謂“作丘賦”,就是改革軍賦制度。過去,在實行井田制的情況下,為國家服兵役的人要自己置備軍用品;“作丘賦”後,軍賦按丘計算,由新的土地所有者來分擔。同時還規定:農民有戰功的,可升為甲士,擔任小官吏,以促使階級關係發生變化。所謂“鑄刑書”,就是將刑書鑄在金屬鼎上,置於王宮門口,讓人們都能知曉,並嚴格按照刑鼎要求去規範自己。所鑄的刑書,是子產親自主持編訂的。除包括“作封洫”、“作丘賦”有關內容外,還明確規定:對忠於國事、生活儉樸的人予以嘉獎;對荒唐不法、奢侈浪費的人予以懲罰等等。
這三項措施實行不滿6年,鄭國便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生產迅猛發展,國庫儲蓄顯著增多,軍隊戰鬥力大大增強,社會風氣煥然一新。竟出現了“門不夜關,道不拾遺”的局面。也像歷史上其他社會改革一樣,子產所實行的一系列新政也曾一度遭到許多人的反對。早在他“作封洫”之前,除了奴隸主驅使奴隸開墾私田外,一部分平民也開墾了私田。這些私田在井田制下是不納税的,而“作封洫”後都要納税。因此,不僅貴族堅決反對新法,一些平民也反對新法,甚至奴隸階層的“輿人”也隨着反對新法,個別貴族還率領家兵攻打子產。在新政實施一年時,竟有人編了一首《輿人誦》的歌謠來威脅子產。歌詞是:硬逼我把好的衣帽收藏在家,還把我的田產左查右查,誰去殺子產?我一定參加!
對此,子產一笑而已。他説:“只要對國家有益,雖死也要盡力;善政不容中止,我將奮鬥到底!”此後,他將傳播這類歌謠的人分為兩類,一類是頑固到底的舊貴族,一類是對新政還不理解的平民和“輿人”。對前者,他毫不留情,堅決鎮壓;對後者,他選派了一些勤政愛民又辦事幹練的人,耐心地向他們做宣傳解釋工作,並相機幫他們克服一些實際困難,增加經濟收入。隨着時間的推移,原來的不少平民都變成了中小地主,原來的奴隸也都成了自耕農。他們深刻體會到新法帶來的實惠,無不從心眼裏感到高興。他們還共同編了一首與原來《輿人誦》完全相反的歌謠,並爭先恐後地四處傳播。其歌詞為:我們的子弟,有子產來教導,我們的田地,有子產幫助把產量提高,若是子產死去,有誰能像他這麼好!
子產在推行新政的過程中,也遇到不少善意的批評。對此,他總是虛心聽取,認真對待。在他執政之初,有些人常常聚集在鄉校中評論國家的政治,有時還提出尖鋭的批評意見。有位名叫然明的人,看不慣這種現象,更擔心引起事端,便報告給了子產,還建議他把鄉校封閉起來,以免他們擾亂人心。子產卻説:人們在空閒的時候去鄉校逛逛,議論議論執政者的得失,並不是一件壞事。還表示:大家認為好的,我就堅持做下去;不然,我就改過來。他們正是我的老師啊!
後來,當貴族和一些平民及“輿人”都反對他的“作封洫”時,他除了對個別存心破壞的貴族進行嚴懲外,對其他人仍是一如既往,讓他們將話説出來,他還向其屬下解釋道:用權勢去阻止人家提意見,當然可以立即見效,但這如同用堵的辦法去防水,結果會越堵積水越多,一旦大決口,損失更慘重;倒不如用疏導的辦法,留個小口子,讓水平穩地流到大海去。為及時瞭解下情,聽到更多的不同意見,子產還專門發佈告示:歡迎百姓向他提意見;如果誰提的意見被採納,還會受到獎勵!
子產執政26年。臨死時,他對大臣遊吉説:“我死後,一定是由你來執政。你最好以德服民: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立法、執法必須嚴格。這樣,人們就不敢以身試法,這也是為了保護老百姓。”對這一段話,孔子十分讚賞,他認為這是“古之遺愛也”。據史載,子產死後,舉國哀悼,“丁壯號哭,老人兒啼”。消息傳到魯國,孔子也不禁悽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