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為何很少見武林高手,他們去哪了?真實原因讓人心酸
現在我們常常讀到一些武俠小説,尤其是金庸筆下的人物、武功、武藉,讓人們對武術的世界浮想聯翩。事實上,中國武術並沒有外國人想象的那般神明,也沒有小説故事裏的那般神乎其神,更沒有電視劇中那般絢麗多彩。
但是在清末民初的動亂時期,幾乎很少有人聽説過中國武術大師,或者在老百姓眼中,武術高手們似乎鮮少有人站出來抗擊外敵。然而事實是真的如此嗎?我們都知道,練武術的人身上總會有一股勇往直前、不懼強敵的熱血精神。自古以來,為精忠報國而壯烈身死的多為武將,而非文人,也是這個原因造成的。就算是野路子出身的武士,他們大多也是嫉惡如仇,從不畏權貴。
就算是可以“刀槍不入”,那也不會是銅牆鐵壁,所有的人類都是血肉之軀,怎麼可能敵得過炮火子彈。眼睜睜地看着敵人屠殺中國的百姓,武術世家們也不是沒有出手,但是他們的時代真的結束了。最先敢於站在抗敵先鋒隊中的是他們,最先身死的也是他們,最先感到無能為力和慼慼然的也是他們。
黃飛鴻於1856年出生,他的的英雄本色我們早已在影視劇中熟知。杜心五出生於1869年,幼時家父被西方傳教士所傷,長大後又見一羣幼童被坦克碾過,悲嘆自己練成一身功夫卻無無所用,便跟隨着孫中山一起奔走獻身於革命事業。當時,日軍官方代表拿出了兩百萬支票想收買他,他憤怒撕毀支票,並將其視為恥辱。
所以,中國的武術家們在熱武器逐漸興盛的近代逐漸銷聲匿跡,雖然讓人痛心,但這也是順應時代的潮流,沒有辦法的事情。但是,他們的武術精神,以及大部分武術傳統、武功門派還是傳承了下來,繼續在全世界發揚光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5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