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長假到了,孩子們歡天喜地進入假期模式,但是這就苦惱了家長。
這好不容易“小神獸”上學了卻又迎來了小長假,這對家長來説是個非常挑戰。
假期問題多,親子關係也亮起了紅燈
“剛回家的時候爸媽把我當個寶。在家時間長了,爸媽各種‘挑刺’:
一會兒説我只知道睡覺,
一會兒説我手機玩得太多,
一會兒又説我不做家務.....”
孩子們總是想在假期釋放自己,做一些平時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可“老母親”們往往希望列一張任務表。詳細規劃孩子所有的時間,把孩子塞進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用充實的學習實現全方位趕超。
由於理念和規劃的衝突,原本夢想着母慈子孝的暑假 卻不時上演着冷戰與尷尬。
過多過細的監督和管理,對孩子來説不僅是一種負擔,也可能會讓大家從心理上疏遠,甚至對父母產生更多逆反情緒。
生活作息、平時習慣等,往往成為親子衝突的導火線。孩子混亂顛倒的作息、懶散隨意的生活狀態,總會引起家長的不滿,衝突也由此而來。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心理需要”,一般來説每個人都有三個重要的心理需要:接受與被接受、愛與被愛、尊重與被尊重。
有些家長或許以為親子關係是天然的,不需要特意維護或經營,其實並非如此。
對於家長來説應該捫心自問:我們的家庭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了嗎?我們給予孩子接受、尊重和愛了嗎?我們又給過孩子愛我們的機會了嗎?
與此同時親子之間也需要保持適當的心理界限,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孩子也一樣。
因此對於具有一定自我約束能力和判斷能力的孩子,家長不妨嘗試適當地“放權”,給他們足夠的信任度和自由度。
由他們決定假期的時間安排和內容安排,這樣做既能使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的快樂,也給了他們鍛鍊時間管理能力的機會,同時更能讓他們體會什麼是責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