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歷史變為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
抗日劇《亮劍》裏李雲龍一個獨立團就有七八個營上萬號人,但那是艱苦的抗日時期,情況特殊。真正情況下一個團到底有幾個營,有多少人?以1937年八路軍剛剛完成改編時的第115師343旅685團為例,該團由團直屬隊和三個營組成的,符合當時“三三制”的編組原則。不過,由於其前身紅2師是紅軍主力部隊,所以兵員比較充實,壓縮為團時編成了12個連級建制。也就是説,685團在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時,每個營都轄4個連,另有一個營屬重機槍排,每營兵力達600人以上。全團上下總計為2700人左右。
至於1938年以後的八路軍編制,因為八路軍處於敵後大發展時期,又不可能公開向重慶國民政府申請新的番號,所以編制完全由八路軍總部自行掌握,也要根據敵後作戰的實際需要調整。比如1941到1942年最艱苦時期,還分為大團和小團,小團只有五個連,乾脆連營級建制都取消了。因此要注意,不要拿八路軍的歷史編制來研究正規軍史,那屬於特殊時期的特殊情況。
八路軍最初的12個正編甲種團,都是3營20連2700人。擴兵之後出現了三個團編制,正編團3營2100——2500人,基幹團3營1200,小團沒有營級,轄5——6個連,700人左右。李雲龍説自己有八個營,並不是説有八個營正式編制,而是説自己現在有三個主力營,外帶擴編來的各種地方武裝和升級隊伍,合計能指揮八個營大約一萬多兵馬。
《亮劍》中李雲龍的獨立團能發展到八個營,也不是不可能,當時八路軍總部發動“放手發動羣眾,放手擴大武裝”的口號號召各主力部隊到敵後發展根據地,但這樣的建制不可能長期存在。就是129師和八路軍總部也不會同意李雲龍團負責八個營,那不如直接把李雲龍提拔旅長得了。而縣大隊區小隊這樣的地方武裝,並不直屬於獨立團管理,他們只是接受獨立團指導,服從戰役安排,配合作戰。
八路軍是有自己編組的“旅以下部隊”番號,果真發展到七個營時也很快會被拆分出來新的團級部隊。解放戰爭期間在師以下仍然都是“三三制”基本編組原則,旅以下轄三個團,而團以下更是如此。在作戰中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各團習慣上均以兩個營在第一線展開,而團部掌握另外一個營為預備隊。《亮劍》中1個團有8個營的情況,那是戰爭年代根據當時戰區的形勢和任務,來臨時加強的部隊編制,並不是部隊常態下的建制。在戰爭時期,部隊的編制建制是可以隨時根據任務的需要來擴充加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