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前歌後舞”是怎麼一回事?學者:川軍的一種戰鬥方式

關於牧野之戰,史書留下不少描述,讓後人瞭解了三千年前的那一場決定商周命運的戰爭,但也有不少記載令人讀來費解,其中之一是牧野之戰中“武王伐紂,前歌後舞”。

屈原《天問》:武王三軍,人人樂戰,並載驅載馳,赴敵爭先,前歌後舞,鳧噪歡呼。《尚書大傳》:武王伐紂,至於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歡樂歌舞以待旦.......惟丙午,王還師,師乃鼓躁,師乃慆,前歌後舞”;《白虎通·禮樂》:武王起兵,前歌後舞……

綜合這些記載可知,武王伐紂出兵之後,就是一路歡歌笑語、載歌載舞,到了商郊之後、牧野之戰前一夜,周人大軍竟然還“歡樂歌舞以待旦”,第二天牧野之戰中又是前歌後舞。

我們都知道,牧野之戰是周革殷命的一場決戰,是一場以小搏大、以弱擊強的戰爭,是一場商周兩國的殊死較量,而歌舞代表輕鬆與愉快,兩者並列在一起非常不合常理。那麼,“前歌後舞”之説是史家杜撰,還是另有隱情?

“武王伐紂,前歌後舞”是怎麼一回事?學者:川軍的一種戰鬥方式

史書記載了一種可能:武王伐紂是一場無比聖潔的正義之戰,周人大軍一到,殷人立即土崩瓦解。周武王代表正義,相信必然會戰勝紂王,因此或許才會一路載歌載舞、歡聲笑語。

《史記·周本紀》記載:“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

《孟子·盡心下》記載:“仁者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如何其血流漂杵也?”孟子否定牧野之戰的血流漂杵,認為仁者無敵,以仁義伐不仁必然無比輕鬆,紂王大軍甚至歡呼周人到來。

這一邏輯就是周武王代表仁義,紂王代表邪惡,而“仁義必勝邪惡”,於是周武王率領仁義大軍,猶如郊遊一般載歌載舞。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這肯定不可能,仁者無敵於天下只是儒家臆想。況且,與這兩段記載不同的是,武王伐紂時態度非常謹慎,對紂王非常重視。

“武王伐紂,前歌後舞”是怎麼一回事?學者:川軍的一種戰鬥方式

古公亶父時期,周人就已謀劃商朝,學者將之稱為“剪商”。經過古公亶父、季歷、周文王、周武王四代百年努力,終於迎來了伐商時機。那麼,在這一場伐商戰爭中,周武王到底是什麼樣的態度呢?

第一,牧野之戰前兩年,周武王在孟津觀兵,會盟者有八百諸侯,諸侯都説可以出兵伐紂了,但周武王卻稱時機未到。所謂時機未到,無非是紂王實力還很強大,周人此時出兵勝算不大而已,於是周武王否定了同盟諸侯的建議。

第二,周人是小邦,殷人是大邦,以小邦擊大邦,必須要把握機會一擊必殺,因此牧野之戰前,周武王鼓舞士氣時説,“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意思是機會難得,不會有第二次機會,更不會有第三次了。

與此同時,“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紂王軍隊看似非常整齊強大,於是周武王再一次強調了戰術紀律,“今日之事,不愆於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勖哉夫子!不愆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要求軍隊不能亂了行列陣型,對步法、擊打都有嚴格的要求。

通過這些描述可知,周武王態度非常鮮明,對牧野之戰極為嚴謹,不太可能有載歌載舞的心情。既然如此,諸多典籍中的“武王起兵,前歌後舞”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這件事與“川軍”有關。

“武王伐紂,前歌後舞”是怎麼一回事?學者:川軍的一種戰鬥方式

牧野之戰時,周武王軍隊除了周人之外,還有很多諸侯軍隊,《尚書·牧誓》記載有“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排在第二的是“蜀”,即如今的四川,因此周武王軍隊中有“川軍”。

晉朝的《華陽國志》中記載“周武王伐封,實得巴蜀之師”,周武王討伐封國之後,巴蜀之師臣服於周國,於是才跟隨討伐商朝。

《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巴師勇鋭,歌舞以凌(有侵犯、進犯之意)殷人,前徒倒戈。”

大概意思是,巴蜀勇士以歌舞的方式衝鋒陷陣,本質上是一種戰鬥方式,而不是藝術或審美表達。但問題在於,《華陽國志》是地方誌著作,東晉人常璩所寫,離武王伐紂已經過去1300多年,是不是“武王起兵,前歌後舞”的歷史真相呢?

“武王伐紂,前歌後舞”是怎麼一回事?學者:川軍的一種戰鬥方式

“武王起兵,前歌後舞”是不是描述的當時巴蜀勇士戰鬥方式,如今已經難以100%還原,但從古今川人習俗來看,更接近歷史真相。

漢高祖平定三秦時,招募了一批巴人士兵“為漢前鋒”,而這些巴人士兵“鋭氣喜舞”,還得到了劉邦的讚賞。《華陽國志·巴志》記載:“閬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勁勇,數為漢前鋒陷陣,鋭氣喜舞”,因此楚漢爭霸中也有一批“前歌後舞的川軍”。

歷史學家汪寧生在《釋“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中指出,雲南德宏地區的景頗族和四川涼山地區的彝族,至今還有戰前“歌舞以凌”的習俗,即在戰前一手持刀一手持盾,盾上畫有色彩鮮明、形象恐怖的圖案,然後一邊舞刀一邊吼叫,製造一種令人恐怖的氛圍,進而衝上去殺敵。

可見,川人具有“歌舞以凌”的傳統,本質上是一種戰鬥方式,以製造恐怖氛圍震懾敵人。而當時商周及其盟友從未有過這一習俗,咋看一下非常新奇,於是可能就此誤以為是“載歌載舞、前歌後舞”。其實,這就是文化差異帶來的誤會,古代中國人戰前會擂鼓,古代川軍會歌舞與之一個道理。

“武王伐紂,前歌後舞”是怎麼一回事?學者:川軍的一種戰鬥方式

令人疑惑的是,這支川軍與三星堆文明有何關係?上世紀,在四川廣漢市鴨子河南岸,考古專家發現了著名的三星堆遺址,讓人得以一窺神秘的古蜀國,而武王伐紂中存在的“川軍”,是不是三星堆文明派出去的呢?其實,三星堆文明沒落時,武王伐紂之時已經基本消亡,因此武王伐紂中的川軍並非三星堆所派,但應該是古蜀國的一個分支,被周武王征服之後參與了伐商戰爭。

總之,“武王起兵,前歌後舞”説的是不是川軍,如今還不能100%肯定,但基本可以肯定川軍參與了牧野之戰。

參考資料:《尚書》、《史記》、《釋“武王伐紂前歌後舞”》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79 字。

轉載請註明: “武王伐紂,前歌後舞”是怎麼一回事?學者:川軍的一種戰鬥方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