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比如努爾哈赤、張居正,還有魏忠賢和袁崇煥。由於正處於朝代交替期,整個社會上最讓人關注的還是政治層面的鬥爭。
袁崇煥作為抗清名將,也曾風光一時,他用一萬多守軍打敗過努爾哈赤率領的六萬大軍,努爾哈赤遺憾去世後。皇太極繼位意欲為父報仇,率兵和袁崇煥在寧錦苦戰數日,最後損兵折將,損失慘重。可以説,袁崇煥是曾打敗過皇太極父子的人物,而這樣一個人物,其名聲爭議卻一直處於正反兩個極端。
崇禎三年,袁崇煥被凌遲處死,雖然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上看見凌遲這個刑罰,好像有點見怪不怪了,但歷史上真正被處於凌遲而死的名人是真的不多。據説,當時百姓們以為袁崇煥是個賣國賊,於是出現了“皮骨已盡,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乃止,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的慘狀。
先來看看袁崇煥的罪名,他的罪名主要有兩大點,一是擅自殺掉大將毛文龍,一是與清軍存在不正當關係,即有背叛謀逆之嫌。
明朝末期,國家財政已經岌岌可危,形勢十分嚴峻,軍餉的籌劃是個很嚴重的問題,通俗來講,就是沒錢了,整個國家都沒什麼錢了。這個時候,明朝還要應對來對清軍的強悍進攻,而除了袁崇煥再沒人能跟皇太極對抗了,崇禎也知道自個家沒錢沒人,於是給了袁崇煥很多特權,讓他去遼東要錢要人。
哪知袁崇煥到了地方,拔出尚方寶劍就把毛文龍殺了。這毛文龍東江鎮總兵,他的地盤在皮島,袁崇煥的底盤在寧遠,他倆中間剛好是後金,當初寧遠大捷,正是有毛文龍出手,對後金形成夾擊,才嚇得後金趕緊撤了。
出於對國內形勢的考慮,畢竟也確實沒錢了,打仗是十分耗錢財的,袁崇煥是想和後金議和的,以最低成本解決外戰,給國內民生爭取恢復機會。而他也知道,毛文龍是絕對不會答應的。
要是不打了,那毛文龍這地勢優勢就沒了,他之前年年索要大額糧餉,不服從指揮,張揚跋扈,是個冒功貪餉的人,這樣的人,要和他好好談議和的事,想都不用想。這種情況下袁崇煥先斬後奏,雖然有點輕率,但其實罪不致死。
至於和袁崇煥疑似和清軍勾搭一事,從袁崇煥的為人來看,倒真的不至於,反倒是明朝後期朝廷上奸佞之臣太多,加上崇禎自己性格也有點問題,其實議和之事,就連崇禎自己也是有想過的。
當時糧餉不足,連年饑荒,自己國內的事情就一團亂麻了,還要兩面作戰,已經十分吃力了,袁崇煥和清軍接觸,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崇禎面子太重,做的高就怕摔下來,他説“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將自己的責任摘得太清了。
毛文龍死後,朝中的奸臣閹黨開始發力,積極為致袁崇煥於死地而奔波,最後羅列出兩大最狀,加上此時皇太極也發精兵進攻,局勢危急,一時謠言四起,估計崇禎也慌了,他對袁崇煥也並是不全然信任的,於是在魏忠賢遺黨的推動下,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
剛開始的《明史》,裏面的袁崇煥是有罪的,是個謀逆者,同樣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就對袁崇煥十分厭惡,對他進行過猛烈抨擊。
而到了清朝,清人接手修改《明史》,開始給袁崇煥正名,説崇禎才是昏君,袁崇煥的死不能算在清朝上面。乾隆在《清高宗實錄》中説:“昨披閲《明史》,袁崇煥督師,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昏政暗,不能罄其憂悃,以致身羅重闢,深可憫惻。”
從這開始,袁崇煥開始卸下賣國賊的稱呼,清末,為了驅除韃虜,梁啓超又將袁崇煥樹立成民族英雄形象,這種説法一傳開,又增添了人們對袁崇煥的同情,許多人都認為袁崇煥死得冤,而崇禎則是昏庸無能。有趣的是,《明朝那些事》中,卻又推翻了這種看法,講崇禎的兢兢業業,袁崇煥的咎由自取。
事實上,我並不認為崇禎在這件事上只是一個被奸臣矇蔽、一時智昏的皇帝,他自己的個人性格也很明顯,剛愎自用,獨斷多疑。而事實也證明殺袁崇煥實質上是自取滅亡,“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袁崇煥被處死後,明朝也搖搖欲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