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知識與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讓‘有意義’變得更‘有意思’。”
——張帥
“2022年的中國,何以自信?”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高三年級的思想政治課堂上,教師張帥給學生們拋出一道開放式的論述題。“大家可以自由發揮,自己查閲資料,在課下完成。歡迎大家拿着自己的小論文來和我探討。”講台上,張帥腰桿筆挺,微笑着和學生們交流。講台下,學生們眼裏閃着光,躍躍欲試。
這兩天,學生們交上來的作業裏,“冬奧”成為熱詞。“各大場館運用的冬奧科技項目”“首鋼滑雪大跳台工業遺存所承載的‘綠色冬奧’理念”“開閉幕式上向世界呈現‘中國式浪漫’”“志願者‘微火’永遠燃燒”……一個個生動的例子,來自張帥的課堂。
“帥老師的課有意思,總有新花樣。”學生們這樣評價張帥。
怎樣讓思政課“有意思”?從2009年來到人大附中任教起,張帥一直在探索。
“思政課是一門特別有意義的學科。”談及教授思政課的初心,張帥給出的理由簡單明瞭,除了“專業對口”,最重要的原因是這門課會影響學生三觀的形成,他説,看似簡單的幾冊思政書,實際上涵蓋了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哲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這些在大學裏要分屬不同科系,甚至不同學院的內容,卻共同包容在一個學科當中。我想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知識與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讓‘有意義’變得更‘有意思’。”
張帥的課堂上,從家門口的垃圾分類,到“行走北京中軸線”,從中國脱貧攻堅戰,到全球氣候變暖……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身邊事”被引入教學案例,學生們的活動也被賦予充分自由——學生們可以在課堂上和老師一起瀏覽政府網站,閲讀公開信息,參與有關政策的意見徵集;在選修課“學生公司”裏,學生們進行創業預演,有學生自學編程設計了“智能停車場”的創意方案,有學生琢磨出專門治“上課睡覺”的套裝;課後,張帥鼓勵學生們走出校門,在城市中走訪調研,解決課本里的問題,學生還可以在作業中圖文並茂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教學實踐中,張帥發現,思政課的基本理論是相對“靜態”的,而社會生活則是鮮活的、“動態”的。為此,他在教學中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實現“靜態”與“動態”有機結合,引導學生聯繫生活體驗、激發自主思考,在社會實踐中樹立使命感和成就感。
2020年,疫情突如其來,居家學習並沒有讓張帥的“動態”課堂止步。他安排學生用文字、視頻等方式採訪身邊的黨員,請他們講述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理解。“身邊人的故事,讓孩子們感受到,很多黨員在平凡的崗位上發揮了模範帶頭作用。”張帥説,疫情期間,學生們的實踐調研也轉到了線上,“學生們在首都之窗網站上調查政府鼓勵中小企業發展政策,在展開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們更能理解政策的科學性,加深對政策和制度認同感。”
對於學生們難以理解的概念,如何選擇教學案例,也體現着老師的智慧。在講解“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時,張帥選擇了電視劇《山海情》故事原型寧夏閩寧鎮作為理解“脱貧攻堅”的典型案例,“我會帶着孩子們一起看相關紀錄片,閲讀新聞報道材料,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打贏脱貧攻堅戰背後的原因。”張帥説,那節課上,學生們熱烈的討論,讓他看到一羣城市長大的孩子,對祖國大地的關切、對國家的認同。課的最後,他和孩子們一起展望“我的2035”,“有的孩子想要成為一名法官,解決人民憂患,有的孩子想成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還有學生想成為科學家,努力攻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們已經把自己的努力與國家的發展緊密連接在了一起。這正是思政課‘立德樹人’的體現。”
10餘年的教學生涯,張帥已經帶過7屆畢業生,學生們都親切地稱他“帥老師”。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帥的?張帥靦腆地笑了笑,説:“人格要正,要有足夠的智慧,不斷提升自己學識學養的積澱,才能做到‘親其師,信其道’。”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 | 記者 李祺瑤
流程編輯:u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