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給兒童節每年確定一個主題

又到國際兒童節。兒童節按照國務院發佈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不滿14週歲少年兒童放假1天。

放假體現了國家對少年兒童的關愛,不過這假放起來比較尷尬。一方面,初中的孩子,儘管很多沒有到14歲,但學校一般不給放假,兒童節似乎與他們無緣。另一方面,小學的孩子放假,但他們的父母卻不放假,沒有父母陪伴的兒童節,顯然不是完美的兒童節。

兒童節放假,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體驗到了美好和歡樂。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孩子在放假中的體驗是不一樣的。有的有父母陪伴,能夠到遊樂場所痛快地玩一天。有的沒人引導,只能在家裏呆一天。還有的家裏抓得緊,估計是紮紮實實學一天。農村的一些孩子恐怕還要做家務、搞勞動,忙忙碌碌幹一天。總之,有的孩子節日過得充實有意義,有的孩子的節日體驗,除了知道放了一天假,恐怕沒有其他感覺。

我們設立兒童節的初衷,是為了保障兒童權利,改善兒童生活,反對虐待兒童或毒害兒童。我們要想讓孩子們過上真正有價值的兒童節,就必須回到兒童節設立的初衷,彰顯兒童節的內涵。而兒童節內涵的彰顯,光靠放假是無法充分達成的。

兒童節內涵豐富,一個兒童節囊括所有的內涵難免空泛。國家有關組織不妨根據兒童的現狀,每年有針對性地確定一個節日主題,政府、社會、家庭和學校共同圍繞這個主題開展活動,讓兒童的權利得到切實的保障。

給兒童節確立主題,可以喚起社會的責任感。設立兒童節的目的,一方面藉以鼓舞兒童,讓兒童感到幸福快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喚起社會對兒童的重視與關愛。但一直以來的兒童節,一般都是學校在張羅操心,在節前搞次表彰,或者搞台節目,然後小朋友再放一天假,似乎沒社會什麼事。如果兒童節確立了主題,這個主題既針對孩子,也針對社會,則社會就不再是兒童節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社會重視關愛兒童的責任感由此被喚起。

給兒童節確立主題,可以提升孩子的參與感。毫無疑問,孩子是兒童節的主角,兒童節的活動,他們必須深度參與,而不僅僅是看客。往年的兒童節,慶祝方式一般是搞表彰或文藝匯演。表彰也好,文藝匯演也好,登台亮相的孩子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孩子只是看客,參與感不是很強。如果確立了節日主題,學校、社會可以圍繞主題舉辦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活動,儘可能讓每個孩子參與其中,成為活動的主角,從而提高孩子們的參與感。

給兒童節確立主題,可以增強節日的教育性。這些年來,針對孩子成長中的缺失,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紛紛建言義務教育階段增開課程。其實代表委員們建議增開的課程內容,未必真需要開一門課,很多可以通過主題活動的方式來達成目的。可以把代表委員們建言的內容,進行提煉,確定為某一個兒童節的主題內容。有了主題,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可以各司其職,有針對性地組織各種教育活動,讓孩子們在節日主題活動中有所收穫有所感悟。

當然,兒童節放假不是不好。只是放假後,兒童節的價值似乎就只有遊玩了,而其他重要內涵則被沖淡稀釋了。不如淡化放假,給每個兒童節確定不同的節日主題,讓政府社會學校家庭都成為兒童節的錦上添花者,共同營造美好的節日氛圍,讓孩子們在社會的重視與關愛中感受快樂,同時也受到教育。因為每一個兒童節有不同的主題,所以孩子們能更清晰地感受到成長的脈絡。這些深刻的兒童節記憶,也必然會化為孩子們成長中的營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7 字。

轉載請註明: 不妨給兒童節每年確定一個主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