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經(1223年—1275年),字伯常,澤州陵川(今山西陵川縣)人,宋末元初著名大儒。
作為政治家,郝經反對“華夷之辨”,推崇四海一家,主張天下一統;作為思想家,郝經推崇理學,希望在蒙古人漢化過程中,以儒家思想來影響他們,使國家逐步走向大治;作為學者文人,郝經精通字畫,著述頗豐。
郝經因其學問品行出眾,在1243年以後,先後被蒙古元帥賈輔和張柔聘為家中設館的教師。期間,郝經結識了金朝遺老元好問和理學大師趙復。元好問遂相與論作詩作文法。郝經敬仰元好問的學問和為人,稱其為“一代宗匠”,並執弟子禮。
1253年,郝經被引薦於忽必烈,傳授治國安民之道,深得忽必烈賞識,遂留於王府。郝經較早地提出了“漢法”,主張遷都燕京,與南宋議和,偃兵息民等,均為忽必烈所接受。他多次下令禁暴行,使蒙古軍隊基本上停止了擄掠與濫殺。
元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即汗位,授郝經為翰林院侍讀學士,令其出使南宋議和。
然而,南宋奸相賈似道卻對郝經一行的到來極度恐慌,其主要是害怕過去冒功鄂州(今湖北武漢)卻敵的劣跡敗露。
於是,在郝經等人一入宋境,賈似道便把郝經一行拘禁於真州(今江蘇儀徵),從此身陷囹圄長達十六年之久。
在此期間,郝經曾多次上書南宋君臣,但在賈似道的阻止下,一切努力均付之東流。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六月,忽必烈命丞相伯顏率兵伐南宋,又命禮部尚書中都海牙及郝經之弟行樞密陪都事郝庸前往南宋,責問自己的信使郝經為何被無故拘禁一事。
此時的南宋已瀕臨滅亡,理屈詞窮,再加元軍所向披靡,不得不派總管段佑以禮送郝經一行北歸。
至元十二年(1275年)夏,郝經一行回到了闊別十六年的元大都(今北京),忽必烈賜宴於廷,賞賜有加,並向郝經諮以政事。遺憾的是,當年秋,郝經便病逝了。
郝經在北歸之時曾作了一首詩——《老馬》,表面上是詠老馬,實則是哀嘆自己已經沒有多少時間施展抱負了。
《老馬》 郝經
百戰歸來力不任,消磨神駿教老駸。
垂頭自惜千金骨,伏櫪仍存萬里心。
歲月淹延官路杳,風塵荏苒塞垣深。
短歌聲斷銀壺缺,常記當年烈士吟。
這首詩與曹操的《龜雖壽》顯然是聲氣相通的,但情緒卻更為複雜一些。郝經早年便胸有抱負,曾多次上書蒙哥、忽必烈等,陳述圖天下之道,且向為忽必烈所重。
但不想正待施展才華之時,卻被南宋扣留於真州十六年,使得神駿消磨,有志難酬。
十六年的囚禁生活,使他身心都受到一定摧殘,所以一方面是“壯心不已”,另一方面卻自感已力不從心,全詩於一起一伏之間明顯地透出了這種矛盾複雜的心情。
首句發出“百戰歸來力不任”的慨嘆之後,儘管十六年來“消磨神駿”,老馬因辛勞過度後漸老,因而只能“垂頭”、但是,“伏櫪”的老馬仍有奔馳萬里之雄心。
接着又一沉,歲月流逝,官路淹滯,要想繼續施展遠大抱負已希望不大,於是想起自己當年為施展抱負而奔馳於邊塞戰垣的戎馬生涯。
接着情緒又為之一振,儘管“去日苦多”,但自己並沒有一味“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而是由老馬想到了“烈士”,乃發出“常記當年烈士吟”的感嘆。
郝經此詩語言淳厚,風格鬱邁,用典確切。“垂頭自惜千金骨,伏櫪仍存萬里心”,可為“老當益壯”的註腳。
全詩的感傷不同於曹操《短歌行》中時光易逝、功業未就的苦悶情緒,而主要是力不從心的慨嘆和恐不能及時施展抱負的預感。
郝經雖然“壯心不已”,卻自感已力不從心。而這種預感不幸應驗,也就在北還這一年,郝經病死於燕京,享年5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