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心滿滿到必須賭國運,德國進攻蘇聯的準備到底是多麼糟糕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和其僕從國軍隊一起發動了對蘇聯的入侵。入侵計劃之龐大,幾乎是前所未有,三個集團軍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入侵了蘇聯。這一擊讓蘇聯措手不及,戰爭剛開始就陷入了絕對劣勢之中。因為德國在初期的高歌猛進,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德國對此謀劃已久,蘇聯早就被德國人摸透了。但實際情況是德國根本不瞭解蘇聯,完全是在希特勒的狂想和一堆自相矛盾的情報指引下,來了一次賭國運的進攻。
一、狂人的計劃
某個角度上來説,希特勒是個徹底的狂人,他曾經反覆強調他不會重複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裏的錯誤——即在兩條戰線上同時開戰。然而事實結果是德國已經在兩個戰場開戰,並且計劃開啓第三個戰場。第一個戰場是英國,德國計劃以空軍壓垮英國的海空防禦,然後再入侵英國本土。第二個戰場則是北非,這個應該是意大利人的鍋,他們在北非的軍事冒進導致了德國必須對其予以援助。而第三個戰場則是蘇聯,這是希特勒念念不忘的一個地方。
非常矛盾的是希特勒早期曾為了免除後顧之憂,而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保證了德國早期的一連串勝利。然而到了他距離打敗英國只剩下入侵英國本土的時候,他反而將心思放到了蘇聯身上。希特勒有很多理由來解釋自己的決定,一方面是他鼓吹的"生存空間理論",這是他自為上台之前就一直鼓吹的。另一個原因則是蘇聯耽誤了他取得對英國的勝利,他的理由是蘇聯的存在分散了德國的軍力,讓他不能投入所有力量進攻英國。
這一點其實非常荒謬,因為早在1940年6月30日,法國戰役結束後沒多久,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就在自己的日記裏記錄,希特勒要求他們"眼睛必須盯緊東方"。東方指的就是蘇聯,這意味着希特勒早就想要對蘇聯動手了。只是礙於之前的種種原因,他沒有機會對蘇聯下手。甚至於他早就和他的一眾幕僚們想好了對蘇聯的處置方案,把蘇聯肢解為多個大區,變成任由德國人支配殖民地,好滿足他所宣揚的"生存空間"。
而另一個促使希特勒必須這樣做的原因,則是在英國的天空中的巨大失敗。對英國發動的不列顛空戰在希特勒的胡亂指揮下,從打擊英國空軍變成了打擊英國的城市,結果導致了德國空軍的損失慘重,對英國的入侵也必須無限期的推遲。希特勒的個人威望受到了嚴重的損害,正如同後來他所表現出來的那樣,他把任何微小的失敗都看成是對他個人的侮辱,所以他更是迫切的需要一場勝利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對希特勒而言,進攻蘇聯從各方面來説,都成了是勢在必行的一件事。
二、糟糕的情報工作
希特勒是這麼想的,也很容易的就説服了他的將軍們,早在1940年就成功的説服了那些人。德國陸軍的將軍們表現出了他宣稱要與進攻英法時,截然不同的熱情與動力,似乎在他們的眼裏進攻蘇聯是一場必勝的戰爭。要知道在之前進攻波蘭和對英法宣戰的時候,德國陸軍的將軍們可不是這麼想的,甚至於希望通過政變阻止希特勒。而現在他們每一個人都變得信心滿滿,還不等戰爭勝利,就已經在盤算如何瓜分"屬於勝利者的果實"了。
不過情報總是要搞的,所以説德國陸軍早就成立了一個叫做"東線外軍處"的情報組織,來蒐集有關蘇聯的軍事情報。然而德國陸軍找的情報負責人實在是不行,管理這個情報部門的是陸軍中校艾伯哈特·金策爾,此人是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連一句俄語都不會説。他也沒去過俄國,僅僅是去過一次芬蘭,據説去的目的還是公款旅遊。讓這麼一個人來負責情報,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當然,這也側面説明了,德國陸軍是多麼的粗心大意。
於是在這位金策爾中校的領導下,德國陸軍就沒收到過一份正經的情報。這一情況固然有蘇聯情報部門的阻撓有關,在反間諜方面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做的非常優秀,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個東線外軍處實在是不行。僅僅以地圖來説明是個比較直觀的例子,東線外軍處努力了整整一年,最後交給德國陸軍的地圖根本就不是正經的地圖,而是基於他們蒐集的情報修改過的一戰時期的俄國地圖,以及從蘇聯購買的民用旅遊地圖。
在對蘇聯軍事實力的情報蒐集上,東線外軍處就更為失敗了。在1940年末的時候,金策爾曾賭咒發誓的表示,蘇聯陸軍就70個師。然後到了1941年初他就推翻了自己的結論,表示蘇聯有120個師。到了1941年5月的時候,他的情報就變得更為誇張,説蘇聯有足足180個師。而東線外軍處編纂的蘇聯軍力手冊就更是混蛋無比,整個手冊內容都在泛泛而談,至於蘇聯的部隊的組成細節乾脆是一筆帶過了。不難看出,在金策爾的"天才領導下",東線外軍處是拿不出一份正經的情報的。
三、賭國運的希特勒
如果情報已經是變成這樣了,那麼也自然不能指望德國在戰備工作上有多麼靠譜。儘管外界認為德國是一個高效率的戰爭機器,已經做好了打一場世界大戰的準備。但實際上德國根本沒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在資源上他們依賴於進口和人工合成,這一點體現在德國需要進口瑞典的鐵礦石,與合成工橡膠這兩點上,另外從美國引進廢鋼鐵和廢橡膠以及進口石油,也是體現了這一點。換言之,德國根本沒有做好基本的戰爭準備,資源是完全不夠的。
而在工業體系上德國也並非是鐵板一塊,倒不如説德國的工業體系其實是四分五裂的。德國的工業基本都被如克虜伯這樣的大型企業所把持,而這些企業的上線則是德國陸海空三軍和黨衞軍。上述四方各自有各自的生產計劃,各自都有各自的部門來管理,德國最高統帥部都無權來進行干涉,因為按照規定"所有軍火生產的方針和重點均由武裝部隊來負責"。這就導致了德國的軍備生產完全是一團糟,不僅無法進行總動員,甚至於生產方針都是反覆無常的。
這種混亂的情況下,金策爾還在那裏滿嘴跑火車,他一再的鼓吹蘇聯軍力不堪一擊,而且不適應現代化作戰。希特勒樂於聽到這樣的情報,他也相信自己的情報人員並沒有欺騙他。但就實際情況來看,他的情報人員是竭盡所能的忽悠他。直到1941年5月,距離戰爭爆發已經不遠了的時候,金策爾才告訴希特勒"真相"——蘇軍有180個師、250萬人的強大實力。這個情報差點沒把希特勒嚇的信心全無,因為這意味着閃電戰可能無法取勝。
陸軍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一看希特勒都嚇懵了,趕緊開始寬慰希特勒,聲稱:"蘇軍雖然在數量上超過了我們,但您大可放心,德國的指揮、裝備和戰鬥經驗都是十分優越的,而蘇軍只是比我們多了一丁點人而已。"此時希特勒也沒了辦法,德軍都已經佈置到前線去了,距離發動進攻也只剩下一個多月的時間,想要把部隊撤回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無奈之下,希特勒只能任由"巴巴羅薩計劃"發動,基本上就是打算賭一波德國的國運了。
結語
在這種近乎是賭國運的準備和決心下,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發動了進攻。但希特勒本人是內心非常複雜的,一方面相信德軍能夠取得勝利,另一方面又認為可能會失敗。戈林宣稱進攻蘇聯將是一場大勝的時候,希特勒曾否定了他的説法,表示:"對俄國的進攻將是我做出的,最艱鉅的決定。因為我們對俄國一無所知,他可能是一個泥足巨人,但也可能截然相反。"而事實也證明了希特勒的説法,等待德軍的不是一場勝利,而是一場徹底的失敗。
參考文獻:《第三帝國的興亡》
《蘇德戰爭1941-1945》
《二戰揭秘》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