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搞錯吧?竟然不是成績!小學前後的3個重點,99%的家長都抓錯了

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學生自己,大概99.99%的人都希望考試分數越高越好。

也正是為了這個分數,家長和孩子都在忙活,以至於,我們可能忽略了許多本應該更重視的東西。

1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回家後卻説不清前因後果,家長聽得雲裏霧裏,只能再找老師瞭解情況;

2每天放學後,整理好的書包總是亂七八糟,早上才放的鉛筆,橡皮擦,下午回家統統不見;明明作業本在書包裏面,就是找了半天也找不到;

3帶孩子到一個新環境或者參加團體活動,明明很期待卻不敢加入,什麼事都要拿家長當“擋箭牌”;

4平常在家,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覺,該起牀的時候不起牀,要出門時還在玩玩具,寫個作業能從天亮催到天黑,一天都在磨磨蹭蹭拖拖拉拉……

我們不難看到很多小孩從小學開始,他們的學習成績雖然不錯,但是性格卻很糟糕,例如自控力差,動不動便打人、愛發脾氣;東西丟三落四,不能承擔一丁點兒的責任;做事磨蹭,不會主動;不能清晰表達,更不懂如何與人溝通……

小學階段是孩子成長中一個承前啓後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有個好成績固然好,但其實往長遠來看,還有些事明顯要更重要——在孩子上小學前後,家長需要培養孩子這3個重要的能力

01第一項能力:學會清晰的表達

不管大人還是小孩,良好的表達是建立自信、豐富人際關係最好的工具。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出口成章,站在任何地方講話時,挺起腰桿,自信滿滿。

但現實情況是:

▲想要跟父母表達的時候,總是敍述不清楚;

▲面對提問時,詞窮、茫然,支支吾吾回答不上來;

▲跟別人交往的時候也總是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怯怯懦懦;

這除了孩子的自信心問題,多半與幼時父母家長語言代替過多有關,除此之外語言系統在大腦顳葉區和額葉區的管轄範圍之內,而這裏又分佈着前庭神經系統,小朋友的前庭神經系統失調,就可能導致在後期成長過程中,語言表達出現問題。

家長應該怎麼做?

我們可以用日常的小事情幫助孩子表達,例如“孩子中午和媽媽去了一趟超市,買了零食和其他物品”,因為媽媽清晰知道每個細節,可以鼓勵孩子通過五點法(發生什麼?什麼時候?什麼人?哪裏發生的?為什麼會發生?)進行訓練,讓孩子表達給媽媽聽。慢慢地,你便能發現孩子的表達能力會越來越好。

02第二項能力:保持一定時間的專注

後台收到許多對孩子拖拉問題的抱怨,磨蹭似乎成了每個兒童的標配。

尹建莉有一句話我覺得説的特對:“不要老急着去改造孩子,不如停下來想想孩子為什麼這樣”。

磨蹭有時候是孩子的問題:

感覺統合失調是造成一個人注意力缺失的重要原因——人體感知到的“視、聽、嗅、味、觸”等信息都會經過前庭覺過濾、篩選後再傳遞給大腦。如果前庭覺失調,會導致信息放行至大腦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或混亂,從而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起來。

有時也是我們家長的問題:

▲孩子正在玩拼圖,你走過來“寶貝喝水嗎”、“吃水果嗎”;

▲孩子搭的積木倒了,正要自己去拿,你趕緊幫孩子重新搭建起來...

這些場景都是對孩子“專注”的打斷,孩子在承受這種“被打斷”行為的時候,通常都是無力而被動的。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專注屢受干擾,他們的學習能力會極大受阻。

家長應該怎麼做?

通過專業的專注力訓練機構採取感統訓練的方式進行干預治療,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

也可以在家帶孩子做一些專注力訓練小遊戲,可參照:

最重要的要是給孩子營造一個能保持專注的環境:一次鼓勵孩子只做一件事,當孩子對某件感興趣的事情全神貫注時,不要去輕易打斷他。

03第三項能力:進入新環境的獨立

在家是混世魔王,吵吵鬧鬧雞飛狗跳。説話滔滔不絕,停也停不下來。可是一旦走出家,立馬慫成球。不肯叫人,見人就躲,寶媽瞬間淪為娃的“擋箭牌”。

這是很多寶媽的生活裏,司空見慣的現象了。

孩子為啥在家在外兩個樣?排除先天氣質的前提下,要從兩個方面説起。

母親過於強勢,會使孩子成為一個典型的保護者形象。對孩子過度照顧,包辦太多,讓孩子產生過度依賴(尤其依戀媽媽),缺乏獨立能力,凡事都想讓父母出面。

也正因為這樣,在這樣家庭成長的孩子“感統失調”比例更高,而觸覺失調的孩子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在家和在外判若兩人:粘人、愛哭、怕生、膽小、孤僻、壞脾氣、固執、挑食、咬人等,這些表現都會導致孩子進入一個新環境的時候很難輕鬆融入。

家長應該怎麼做?

應該適當放手,給孩子一點自己的空間,不過分控制和干預孩子,讓孩子有試錯的機會。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干涉孩子交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79 字。

轉載請註明: 沒搞錯吧?竟然不是成績!小學前後的3個重點,99%的家長都抓錯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