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們分享了一篇關於拼圖入門的文章。
裏面展示了一地的拼圖,收到了一位家長好奇的疑問:拼完的拼圖怎麼弄?
其實不光拼圖,現在孩子的東西都多得可怕。房子的空間卻越來越有限。稍微沒有收拾好,都會變災難片。
像我一位朋友,疫情期間孩子送回老家。他們家的客廳是這樣的。
孩子一回來就變這樣。
朋友超鬱悶,收納箱也不是沒準備好,為啥孩子就不會往裏面放呢?
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怎麼做孩子才會主動收納?
説到收納之前,先科普一個建築和設計的術語:動線。
簡單的説就是一個人在家裏做完一件事,需要走的路。
人天生都是懶的。
如果動線過於複雜,就會不自覺把東西放在就手的位置。不會想着翻山越嶺,把它們放回原來的地方。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庭明明設置了兒童房、專門的兒童儲物區,但是孩子從來不會把東西搬回去——因為太麻煩。
所以在安排兒童儲物區之前,最好先來一次靈魂拷問:
娃最愛呆在家裏哪個地方玩?
這個地方的收納空間是否符合孩子的身高?
他們能不能輕輕鬆鬆就把東西放回去?
我們家沒有兒童房,也沒有專門的兒童活動區。娃經常活動的區域是客廳電視機前面的一塊空地。(裝修的時候我們放棄了茶几,這個地方平時就是空的。)
我們就把這附近的收納空間都留給了他。
比如電視櫃。
沙發旁邊的小書架。
他最常使用的玩具和書都會放在這些地方。
他不用走遠,就能把東西拿出來、放回去。
退一萬步,就算他不收拾,家裏比較亂的也就這個地方。我們給他收尾也方便。
大部分玩具原來的包裝是並不適合孩子自主收納。
我們家有一套plantoys積木。如果放在原包裝裏,積木需要按照特定的順序擺放整齊才合得上。
想讓娃放回這個盒子裏。
結果只有一個。
所以每次玩完,一定要拉着我去收。
後面我們給他換了一個簡便的收納盒。
他把東西隨便扔進去都能裝好。
娃就不需要每一次都找我們來收plantoys。
這種盒裝、箱裝、桶裝大法也被我們用到收其他的文具。
裝超人。
裝軌道、裝模型。
裝磁力片、裝樂高。
我們家的櫃子裏面全部都是收納盒。
基本上是一個盒子放一類玩具。
收納的容器除了選輕便的,最好再挑至少有一面的是透明的。
因為孩子可能記不住他的玩具放在哪個盒子裏。
容器要是透明的話,忘記的時候他不需要把每個都翻出來。只要看一兩眼,就能鎖定目標玩具所在的位置。
原來買的收納箱都是不透明的還有救嗎?
有。
在箱子外面貼一張圖或者照片標誌一下,孩子也是能認出來的。
有了工具,孩子並不會立馬就會收納。
就像給你一輛自行車,沒學過還是不會騎。
最終還是得把收納的意識和方法教給他們。
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收納。
佐佐木樣子的《小熊繪本》有個孩子比較容易接受的解釋:玩具都有自己的家,沒把它們放回家,它們會傷心的。
懂道理還是做不到呢?
那就和他們把收納的任務變成遊戲。
比如收樂高。
一堆樂高,孩子默默在那裏撿很無聊,堅持不了幾分鐘。
你可以跟他説:把黃色的樂高送回家……
然後換着説送綠色的、紅色的、紫色的……
指引孩子收拾的時候,指令儘可能簡單和明確。
比如你説把收玩具,孩子可能不知道要幹什麼。
但是説清楚一點,把樂高送回那個箱子。他就很明確了。
此外,還可以有一些稍微強硬的規矩。
我們陪孩子玩,約定好了他必須把其他的玩具收好,只留下他想要玩的一個,才開始玩。
中途如果他想換其他的玩,同樣需要先把手上的收好。
慢慢培養他玩一樣收一樣的習慣。
培養收納習慣是個很漫長的過程。
孩子隨時可能會翻車。
而且孩子能做到程度也和大人不一樣。
像我們家的小書架,如果大人完全不插手,娃目前收拾得最好的程度大概是這個樣子。
但是隻要書是在這個架子上,不管有沒有放歪,我們都算他是放好了,值得彩虹屁誇。
隔一段時間大人去收拾一下,等他大一點,再提出更高要求。
▲如果沒有娃理想的家是這樣的
▲現實是能保持這樣就要跪謝天地了
拍照前已經收拾過的……
總之,收納習慣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
家長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但是也請相信只要堅持不斷地洗腦,終有一天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