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也許我們一直都搞錯了

01

孩子並不一定喜歡順風順水

成年之後我見過很多叛逆的孩子,他們的父母用心良苦幫他們鋪好了一條通向“成功人生”的大道。

但那些“不知好歹”的孩子,卻總是嚷嚷着:我不要走你們給我安排好的路

聽上去多麼不知天高地厚啊?

但是人活一世,誰不想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父母給予的成就再大、光環再亮,那也是別人給的,不是自己的。

即便那個“別人”是最親近的父母,怕是也不能代替自己取得的哪怕一點小小的成功吧。

只有幾個月大的孩子,看到自己小心翼翼摞起的兩塊積木沒倒,獲得的成就感絕不是爸爸媽媽幫他搭了座大城堡可以替代的。

成就感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追逐的。

即便是很小的孩子,自己有多大本事,能幹多大事?心裏這點數也是有的。

全權包辦、一路順風,不一定就是孩子想要的。

他們更想經歷的,是自己參與其中、戰勝挫折、體會成就感的過程。

02

能幫助你的,只有你自己

鼓勵孩子去思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為多數情況下,需要思考的,都是對於孩子來説有點難的。

課上寶寶常常説的一句話就是,這個我搭不好,老師可不可以幫幫我?

我很喜歡這個老師的做法:我鼓勵你,引導你,啓發你,但我就是不會動手幫你。(除非確實超出了孩子的能力)

拱橋下面需要10個樂高做支撐,寶寶覺得4個就夠了。

好,那你可以試試,支撐不住?試着再加一塊?加兩塊?還不行?再加高呢?

可以鼓勵你一塊一塊的試,但是絕不會直接告訴你,“數10塊摞在一起,放過去就是正好的”。

老師教孩子,父母教孩子,其實都是講究技巧的。

如果孩子看到大人輕而易舉的完成,而沒看到你努力的過程,便會以為,能力是天生的,當他自己不能同樣輕易完成時,就會有挫敗感。

但如果他看到大人思考、試錯、最終完成的過程,他才會明白,剛上手不會是正常的,努力試幾次才能搭對也是正常的,反而會生出自己思考的動力。

有的時候,孩子不肯靜下心來思考,輕易的就放棄説我不會,也許是他的父母/老師太聰明瞭,不要讓孩子覺得你輕輕鬆鬆就可以無所不能

03

你需要為你自己的行為負責

從前上課,每次有新朋友或新老師,我在外面都能聽到她興奮的大喊。

課後老師也跟我反饋過,這孩子倒不用擔心適應能力,見到生人總能打成一片,上課還得穩定穩定她的情緒

老師交代的很委婉,我也不曾多想。

但這個新老師卻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她前二十分鐘都沒有進入狀態

所以她開始搭的時候,已經比別人晚了很多,她開始搭河岸的時候,別的小朋友已經把河岸的準備工作做完,進入搭橋的階段了。

這也是她最終沒有時間完成作品的重要原因,因為她比別人少了20多分鐘

自己耽誤了時間,就要接受完不成作品的結果。

我想,這是寶寶第一次在樂高課上體驗到這種感覺吧。

之前,不管她狀態多不好,最後呈現出來的至少都會是一個完整的作品,現在想來,一定是得到了老師的幫助。

所以她已經習慣了,即便自己不全心投入,不努力思考,最後也能收穫成品,拿來主義這麼好用,自己還那麼努力幹什麼?

但是這位老師卻讓她體會到了,你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的後果

04

不是每個故事都會happy ending

我平時帶寶寶也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我總希望帶她做的事情可以有始有終。

即便最後她已經明顯表現出了不耐煩、能力不足,我也希望,它至少可以是一個完整的作品、一段完整的經歷。

但是看到寶寶的第一個半成品,我才發現,其實,並不是每個結尾我們都要刻意給孩子營造成happy ending。

遺憾不是人生的常態嗎?

有時候你很努力的去做了一件事,結果都可能不如人意,更何況,你都不努力,憑什麼想收穫一個好結局?

所以,我試着不再去幫她草草收尾以收穫一個“看上去”的圓滿。

如果你準備放棄了,那就準備好接受遺憾吧。

遺憾有時候比牽強的圓滿更讓人刻骨銘心,也更讓人認清現實和自己的真實水平。

05

老好人,並不一定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寶寶之前的老師,就是一個典型的老好人,她從不發脾氣,對孩子們都很好,前面我也説過,寶寶喜歡樂高,多半也是因為喜歡這個老師,她曾説,不管小朋友幹什麼,Judy老師從來不發脾氣,還曾經抱怨過我,為什麼不能像Judy老師一樣永遠不發脾氣。

但是當遇見apple老師的時候,她還是一分鐘就倒戈了。

這是讓我最驚訝的一點。

所以我也在想,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父母和老師?

父母不是朋友,父母之於孩子,不僅僅要有愛,還應當有威嚴。

孩子需要來自父母的關懷,好值得他們去愛;也需要來自父母的權威,好值得他們去敬。

沒有原則沒有底線的寵溺,一定不是孩子需要的,父母有原則和界限,反而會讓他們更有安全感。

等孩子長大了,不必多大,也許只需要4歲,她就又會明白,老師也不是她的朋友,她需要的是一個幫助她成長的老師,而不僅僅是一個“很好的”老師。

有的時候,我們真的該跟孩子學習,人性的本質,讓他們趨利於成為更好、更強大的自己,而我們,卻忽視了這點,太怕他們經歷挫折、遺憾、痛苦,總是給予着自以為是、其實早已過度的保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68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也許我們一直都搞錯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