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會中,皇帝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是極盡奢華。這也很好理解,畢竟在當時人的觀念中,天下萬物都是屬於皇帝的,皇帝在日常生活中鋪張浪費那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今天我們就來説説清朝皇帝每天吃什麼。
我們在看關於清朝時期電視劇的時候,往往會看到皇帝吃飯時會擺放上許許多多的美味佳餚,皇帝想吃什麼,就由在旁邊伺候的太監夾菜並送至皇帝面前。那麼,歷史上清朝皇帝真實的吃飯場景是否如電視劇裏播放的那樣呢?
許多人都知道,皇帝吃飯並不叫吃飯,而是叫用膳,開飯叫“傳膳”,廚房叫“御膳房”。清朝皇帝每天只吃早膳和晚膳兩頓正餐,此外還有兩次點心時間。正餐時間並不固定,一般早膳會在早晨6時至7時,晚膳在中午12時至下午2時。
當皇帝感到餓了的時候,會吩咐身邊的御前太監“傳膳”,御前太監便會向殿上太監喊“傳膳”,殿上太監則向門外的太監喊“傳膳”,就這樣“傳膳”之聲一路接力傳到御膳房。之後,一支由幾十名太監組成的隊伍,各自捧着裝有食物的金龍朱漆盒(電視劇中經常是捧着碗碟),送到皇帝所在的宮中。再由小太監接過食盒,並將裏面的菜餚取出擺好。菜餚多少並不固定,比如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每餐必須要擺上百樣菜餚,而出了名摳門的道光皇帝,每餐一般也要三十樣左右。
至於吃什麼菜餚,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自傳裏曾寫過一份“宣統四年”某天的菜單內容: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綹雞絲、燉肉、燉肚肺、肉片燉、黃燜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藥、爐肉燉、羊肉片川小蘿蔔、鴨條溜海蔘、鴨丁溜葛仙米、燒茨菇、肉片燜玉蘭片、羊肉絲燜跑躂絲、祭神肉片湯、炸春捲、炒肉、燻肘花小肚、滷煮豆腐、白菜、黃韭菜、燻乾絲、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絲、五香乾、白煮塞勒、烹白內。此外,還有各種點心、水果、糖食。
不過,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説,這份皇帝菜單卻讓人羨慕不起來。裏面的菜餚大部分是肉食,估計沒吃幾口就會覺得油膩了,唯一一份海鮮是“鴨條溜海蔘”。而如今在經濟發達地區,海鮮已成了人們的家常便飯。龍蝦、鮑魚、各種海魚都是屢見不鮮,這些美味估計當時的皇帝別説吃,甚至連聽都沒聽説過。
有人可能會覺得雖然皇帝吃的東西對現代人來説不稀罕,但宮廷御廚的手藝卻是我們品嚐不到的。不過,接下來要説的事情,估計會讓很多人失去想要品嚐“御膳”的興趣。
皇帝每天吩咐“傳膳”的時候,各種菜餚總會在第一時間送至皇帝面前。之所以能做到隨叫隨到,是因為這些菜早在半天或一天前就已經做好,然後用小火温着。皇帝要吃的時候,就可以立刻裝到食盒裏送過去。不過,食物的美味關鍵就在於火候的恰到好處。菜餚做好後長時間温着,那即便是再高明的廚藝,也無法保住食物的口感。皇帝貴為“天子”,是不可能在餓了的時候還要等御膳房慢慢把菜做好再傳上來的。既然皇帝不等人,那就只好在食物品質上打折了。
皇帝每餐如此豐盛,那得花多少銀子呢?溥儀在自傳中也有過記載。當時溥儀年僅五歲,除他之外還有一位太后和四位太妃。就是這樣一個小孩外加五個女人,一個月光豬肉一項就“吃”掉了一萬四千六百四十二斤,花費銀子二千三百四十二兩七錢二分。當然,這些都是賬面上的開銷,而事實上,真正花在這“六口之家”上的費用不過是九牛一毛,絕大多數銀子都被專門管理皇家事務的內務府相關人員撈走了。直接敢從皇帝身上“揩油”,這也是清朝內務府的一個常見現象。
參考文獻:溥儀《我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