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疫情影響,雖然今年的高考延期了一個月舉行,但是對很多學子還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於學生羣體來講,能夠改變自己命運的最好方式就是參加高考了,擁有一個好成績意味着在將來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相信成績出來之後,很多學子已經開始忙着填寫志願了,很多人還會專門找人幫忙參考,根據未來的擇業方向選擇專業的填報工作。
對於很多人來講,考上了大學似乎就意味着成功了,但是也有人表示,現在大學生滿大街都是,研究生都找不到工作的例子比比皆是,即使很多當年的高考狀元,畢業後不見得能比當初坐在班級最後一排的人“混”的好,事實真的如此嗎?
有專業機構對這些當年的高考狀元進行了調查,從恢復高考開始,一共誕生了3000多名高考狀元,這些高考狀元畢業後基本上公司都不低,畢竟當初選擇的專業十分熱門,而且進入大學之後擁有的資源也比其他人多,甚至有些人剛剛大一就已經收到了很多公司的offer了,這是一般的學生不能比的。
不過這家機構的研究報告中也指出,雖然這些高考狀元的工資大部分很高,但是很多人從事的職業基本上對社會貢獻不大,也很少又成為一個行業領袖的典範。出現這樣的情況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有機構調查了全國百位社會活動家、企業家和科學家,得出一個結論,大部分的行業領導者獲得成功幾乎和學校關係不大,除了在學校就開始進行科研的科學家。也就是説,這3000多個高考狀元,在進入社會後,學校所學的一些技術是不足以讓他們有能力成為行業領袖的。
其次,這些高考狀元之所以沒有成為行業領袖,和中國的應試教育脱離不了關係,現在很多家庭都是讓孩子杜絕一切外部的“嘈雜”,一心學習,對於孩子來講,這無形中就勒殺了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所以這部分“狀元”工作之後,即使因為學歷可以拿到高薪資,但是卻不會成為行業的領軍者。很多人覺得,這些高考狀元只不過是在學習上“成才”了,但是卻在社會中趨於平庸了。
最重要的是,應試教育導致老師們的壓力也很大,為了提升“績效”,老師們也只會一門心思的去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有時候還會刻意的“打壓”孩子的創造力。
實際上,我們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能夠更多地給國家做出貢獻,在不斷累積知識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內涵,開拓自己的眼界,所謂“學霸”或者“狀元”,並不代表就未來就成了大家學習的對象,只要找準適合自己的方向,説不定你也會成為行業的領導者。
最近華為年薪200萬的天才少年登上熱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也給我們帶來了啓發——應試教育可能會讓你在考試中獲得高分,但是當今社會積蓄技術型人才,只有有想法,有創新思維的人才更能符合要求。大家對這個問題有哪些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