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初試400+進不了複試,瞭解“大小年”,撿漏避開“重災區”

關於考研有一個經常被我們宣傳的觀念,那就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事實也卻是如此,這一點也是高考與考研之間的最大區別。既然有了選擇,那麼每一個考研的同學都會有一種“趨利避害”的意識,於是考研就產生了一種“大小年”之分的有趣現象。

“大小年”的具體含義是指,“大年”的情況下報考人數多,競爭比較激烈,考上的難度也會很大;而小年恰巧相反,報考的人數少,成功考上的概率會大很多。於是,這一有趣的現象也常常被一些同學用來做“撿漏”。

考研初試400+進不了複試,瞭解“大小年”,撿漏避開“重災區”

考研有“大小年”之分

2010年的考研人數是140.6萬,2020年的考研人數是341萬,10年來的考研的人數雖然翻了一倍還要多,但其實增長速度並不是均勻的。在2017年之前人數才增長了36.4萬人,而2017年到2020年卻增加了164萬人。

所以其實在2017年之前,考研的大小年之分還不是特別的明顯,因為總體的報考人數增加的比較緩慢,競爭的激烈程度並沒有很大的改變,所以不足以影響到大家的選擇,然而在2017年之後形勢就有很大的改變了。

考研初試400+進不了複試,瞭解“大小年”,撿漏避開“重災區”

在2017年之後,每年考研增加的人數越來愈多,最近兩年都是達到了50萬左右,並且在2020年達到了歷史新高的341萬。人數一多,導致大家選擇的流動性就更大了。

2018年考研的人數為238萬,增長率為18.41%,報錄比為3.5:1;2019年考研的人數為285萬,增長率為19.75%,報錄比為4:1;2020年考研的人數為341萬,增長率為17.6%,報錄比大致為3.3:1。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雖然整體的考研人數在上升,但是增長率還是波浪式的,而且報錄比也是波浪式震盪,“大小年”之分還是比較明顯的。

考研初試400+進不了複試,瞭解“大小年”,撿漏避開“重災區”

院校“大小年”差距更明顯

不僅考研整體有大小年之分,同學們所報考的院校也有大小年之分,而且高校的大小年之分會更加的清晰和明瞭,細心的同學會發現,即使是同一個學校的同一個專業,每年的複試線和最終錄取的最低總成績都不盡相同。

這個現象放在高校上就非常容易理解了,以華中科技大學為例,同學們可以看到它的部分專業每兩年之間的初試分數差距很大,2020年可能部分同學400分都會面臨着淘汰,而2019年380分都有很大機會被錄取。

這就是大小年之間的差距,如果不去找出這個規律,其實是很容易吃虧的,而且也不利於大家做出最合適的選擇。不僅僅是華中科技大學,還有很多大學都是這樣,尤其是一些名校裏不是最拔尖的專業。

考研初試400+進不了複試,瞭解“大小年”,撿漏避開“重災區”

選錯標準可能會導致失敗

從實際體驗上來講,考研整體的大小年雖有影響,但是會平攤到所有高校中,所以影響有限,但是高校及其專業的大小年之分是直接作用於相關考生的,其中的差距挺大的,每年都有一些比較明智的考生,會根據這個來選擇目標院校。

這就相當於“趨利避害”,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上岸的成功率。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影響,那就是同學們的備考目標。孔子有一句話説得好,“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如果同學們報考的高校上一年是“大年”,那麼還好,這樣同學們給自己定的目標至少不會低,達到目標基本上就能考上;但是一旦同學們定的目標是“小年”的目標,那很有可能考到這個分數都進不了初試,相信今年的同學深有體會,大把400+的沒有過院校初試線。

考研初試400+進不了複試,瞭解“大小年”,撿漏避開“重災區”

總結

2020考研的同學有的已經在這上面栽了跟頭,今年也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初試考了400+都沒進複試,其中不乏名校,例如清華、復旦、華中科技大、華東師範等等。

其實如果你瞭解了“大小年”的概念也就明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了,這樣就能根據一定的規律避開相對來講要很艱難的學校,同時也可以用於撿漏,利用大小年的差距衝一把名校。

考研初試400+進不了複試,瞭解“大小年”,撿漏避開“重災區”

你對考研的大小年瞭解多嗎?身邊有今年考了高分卻沒有進複試的同學朋友嗎?有什麼經驗和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或者留言!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7 字。

轉載請註明: 考研初試400+進不了複試,瞭解“大小年”,撿漏避開“重災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