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從16世紀末期開始,來自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族人開始崛起,在首領努爾哈赤的帶領下,經過幾十年的征戰,他們不僅統一了東北、內蒙地區的少數民族諸部落,還屢次入侵大明,佔領了山海關之外廣袤千里的遼東之地。
進入17世紀之後,努爾哈赤的繼任者皇太極效仿中原王朝,建立大清政權,正式與明朝分庭抗禮。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明朝滅亡,清朝八旗軍趁勢南下,一舉殲滅李自成的農民軍,並順利統一天下。
為何起源於東北一隅,人口,經濟、文化都不發達的滿族人,僅僅用數年時間,就征服了明朝這個龐大的帝國?對於這個問題,著名的歷史學家曾經給出過這樣的答案:
“滿族人在征服中華帝國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付出任何代價,而由漢人中最勇敢的人替滿洲人為反對他們本民族而戰。”
這裏所説的漢人,主要是指清朝初期,從明朝投降的孔有德、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四位漢人將領,他們在清朝的建立過程中,出力最多,也最得清朝統治者信任。
所以在皇太極稱帝和順治時,這四人先後兩次被封為異姓藩王,成為清初四大漢人藩王。可是熟悉清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康熙十二年爆發的“三藩之亂”,有鎮守雲貴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那四大藩王之中的另一位藩王,定南王孔有德去了哪裏?怎麼沒有參加叛亂呢?
據《明季稗史初編》記載,孔有德祖籍山東,乃孔子後裔,明朝時其祖先闖關東遷居到了遼陽。孔有德出生之後,因為家貧沒有讀過書,很小就開始外出做苦力賺錢補貼家用。長大後在鐵嶺做礦工,多年的社會遊歷,讓孔有德練就了一身好武功。
孔有德的發跡,離不開明末皮島總兵毛文龍的提拔,史載天啓初年,清兵攻佔遼陽、瀋陽等地,孔有德與大哥孔有性走投無路,只能投靠了盤踞在皮島的毛文龍部,當了一名士兵。因為孔有德長於弓馬,驍勇善鬥,深受毛文龍器重,每次大戰都派他為先鋒,幾年下來,孔有德從小兵一路升任為參將。
崇禎即位後,重用袁崇煥,任命他為薊遼督師,袁崇煥在視察遼東時,聽聞皮島總兵毛文龍雖名義上歸順朝廷,實則到處燒殺搶掠,冒領軍餉,於是用尚方寶劍處死了他。其實毛文龍所部雖然軍紀敗壞,貪污腐敗,但經常騷擾清朝後方,對於牽制清軍作用重大。
作為毛文龍的心腹愛將,孔有德始終認為袁崇煥是剪除異己,而毛文龍實則是“無罪橫受屠酷”。於是他和老鄉耿仲明商量之後,一起逃回了山東,投靠了登州巡撫孫元化。
崇禎五年,孔有德、耿仲明因為率兵支援遼東戰事不利,在吳橋發動兵變,率兵攻佔了登州城。第二年,因為明朝大軍的圍剿,二人走投無路之下,只能棄城出海,投降了清朝。聽説明朝兩位能征善戰的大將來降,皇太極非常重視,立刻親自出城市迎接,並設宴款待,親舉金卮酌酒飲之。
酒宴之後,孔有德被皇太極授予都元帥一職,有獨自統兵之權。公元1636年,皇太極稱帝,孔有德被封為恭順王,同時被封王的還有懷順王耿仲明和智順王尚可喜,史稱“三順王”。但以孔有德威望、職位最高,所以被稱為大清朝第一漢人藩王。史載:崇禎間有三叛臣,其首惡為孔有德。
清軍入關之後,孔有德與吳三桂等三位藩王一同率軍追擊李自成和南明割據政權,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平定了天下。“與自己同胞作戰的時候他們表現出來的勇氣、謀略和聰明才智,真令人歎為觀止。”
順治六年,朝廷以江南時局不穩為由,下旨讓三順王出征,孔有德被改封為定南王,去征討最複雜的廣西地區。一年之後,孔有德率軍攻佔桂林,將明靖江王等人俘虜,改靖江王府為定南王府,成了一名手握重兵的藩王。
可惜不久之後,孔有德就碰到了一個厲害的對手,號稱南明第一將的小諸葛李定國。順治九年,李定國率領南明軍隊橫掃湖南,然後揮師進入廣西,兵鋒直指桂林。坐鎮桂林的孔有德面對被後世贊為“小諸葛”的李定國,毫無招架之力,僅僅一個月後,桂林就被攻破,走投無路的孔有德縱火自焚而死。
按道理,孔有德死後,他的爵位應該由其子繼承,比如靖南王耿仲明死後,兒子耿繼茂襲爵,耿繼茂死後又傳給兒子耿精忠。可是孔有德唯一的兒子也在戰爭中被俘而死,只留下一個女兒孔四貞,無法繼承爵位,所以定南王封號被廢,導致清初的四大藩王變成了後來的三藩。
結束語:
其實公正的來説,就算孔有德不死,與吳三桂等人一起發動“四藩之亂”,那等待他們的也將是以失敗告終。因為當時清朝已經入住中原將近三十年,除了雲貴等少數地區還有抗清活動外,其他地區基本都已臣服,認可了清朝的正統地位,加上康熙皇帝乃是不世出的千古一帝,所以叛亂自然很難成功。
參考文獻:《清史稿》、《明季稗史初編》、《明季稗史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