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古酇縣土城牆遺址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西南25公里處的酇城鎮,此古城牆是秦漢時期修築,周長3000多米。據當地老人講,酇縣古城牆歷經二千餘年風雨侵蝕,解放後城門還保存完好,可謂全國罕見。直到1980年前後,由於當地羣眾燒窯取土、平整土地、建房等將古城牆破壞得面目全非,斷斷續續。
目前,只有四城角尚存,其中東北角保留較好,僅存下300多米長的殘牆,西、南及東城牆南段已不存在。從保存較好的這段土城牆可以測出,牆基寬34米,頂部寬10米,高8米。從城牆斷面可見,牆內外兩側夯築,中屬間填虛土,個別地方還夾雜着人骨架,秦磚漢瓦殘片。曾在西南角牆下發現陶排水管道,屬城市建築設施。
古酇縣城歷史悠久,中國古文字專家陳夢家先生在《殷墟卜辭綜述·放國地理》一書中考證:殷紂王於十年率軍東征人方,途經芒及攸地之永,次年從人方回,經攸侯鄙永及酇(今酇城)西去。春秋時期屬宋國之酇邑,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永城境內設芒、酇二縣,西漢沿襲秦制。酇縣城高牆巍峨,四門雄偉,氣勢磅礴,此時已奠定了酇縣城延續千年設縣的基礎。
王莽改制改縣為酇治,北魏時廢酇縣,隋朝復置,金時又廢,併入永州(永城),明清時期稱為酇縣鄉。自秦至元代酇縣中間兩次中斷,但是其沿續了將近1500年,加之西漢初,漢高祖分封功臣,蕭何封為酇侯,加賞食邑兩千户,使酇縣在中國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儘管今天的古酇縣城已經殘毀,但對研究我國古代城市建設具有較高的考古及研究班價值。它的保存,將為後代子孫留下一份寶貴的財富。
目前酇縣城址為商丘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