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第一謀臣崔浩的悲劇警示
對社稷有功的人,一般分兩種,一種是受到帝王尊敬的,一種是受到帝王忌憚的。前者很多,就比如燕國燕昭王時期的大將樂毅,雖然燕國內部勸説燕昭王除掉這個功高震主的將軍的人不在少數,但燕昭王始終堅定自己的想法,對樂毅禮遇有加。後者就更多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韓信,雖然劉邦立下了幾不殺,但最終還是以一種極其刁鑽的特殊方法除掉了這個心腹大患。那有沒有二者兼而有之,先是被尊敬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惹怒皇帝而被殺了的呢?有,北魏的崔浩就是很典型的一個。
崔浩字伯淵,小字桃簡,是北魏傑出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書》記載他:“浩織妍潔白,如美婦人。而性敏達,長於謀計。常自比張良,謂已稽古過之。”自比張良並不是他過於驕傲,而是確實有底氣。
他一生歷仕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深得三位皇帝器重。崔浩作為傑出的軍事謀略家,統一戰爭的謀主,參與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幾乎所有的重大軍事決策,足智多謀甚至是算無遺策,為北魏統一中國北方的霸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勞。
除了在軍事上成功,政治上受統治者青睞,在諸如天文、曆法、法律、飲食、宗教等領域崔浩同樣是很有建樹。他的才幹和能力可以説是舉世無雙,許多人是又嫉妒又羨慕。他的才華和他的出身有很大的關係,魏晉時期的世家大族都是十分尊貴的,更何況崔浩的家族在其中還是相當有分量的那種。
崔浩出身北方高門士族,赫赫有名的清河崔氏。他的七世祖崔林,在三國曹魏官拜司空,封安陽鄉侯。曾祖崔悦,乃後趙石虎的司徒右長史。祖父崔潛,為後燕黃門侍郎。至於他的父親崔宏,幼時便號稱冀州神童,北魏初年累官至吏部尚書、大人,賜爵白馬公。
看完男人們,再看看和他有關的女人們。他的母親是西晉末、後趙文學家盧諶的孫女,范陽高門盧玄是他的表兄弟;崔浩本人的妻子和他的弟弟崔恬的妻子都是太原高門郭逸的女兒。
這些人每一個都不簡單,不管是本身的才華還是背後所代表的的家族勢力都是不容小覷的。崔浩的先天條件就已經領先普通人一大截了,更不要説他還十分聰明好學。他的父親崔宏這冀州神童都要比他遜色一籌。崔浩少好文學,博覽經史,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一不學,無一不通,他的學時和見解的深刻程度,當時的人根本沒有趕得上他的。還未成年,他就做了直郎。
年少得志,此後深受幾代帝王倚重,崔浩風光不已,但危險的因素早已埋下,只是暫時還沒有爆發而已。在神麚三年(431)九月時,崔浩便提出了“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意思就是要大肆劃定貴族的等級,他的表弟盧玄知道此事後立刻勸阻他,告訴他這樣做還不是時候,貿然實行會觸怒許多世家大族,但崔浩並沒有聽進去,結果真的得罪了不少的鮮卑貴族。
這樣的事他幹了不止一件兩件,最終這些事情對他的威脅像滾雪球越滾越大,終有一天,這個偌大的雪球終於是砸了下來。在太延五年(439)十二月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命崔浩以司徒監秘書事,和中書侍郎高允等人共同續修國史。拓跋燾特別叮囑他們,寫國史一定要根據實錄,務必要切實。崔浩欣然接受,按照拓跋燾的要求四處收集魏國的史料,花了大量的精力寫下了一本魏國的國史。
本來拓跋燾想編國史是要留給皇室後代看的,但在名為《國記》的史書修訂完畢後,參與者有不少都建議將其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筆。崔浩採納了他們的建議,太子拓跋晃也認為可以。於是在天壇東三里處花大代價建了一個碑林,整個碑林方圓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萬才完成。崔浩依拓跋燾的原話真的是秉筆直書,詳盡敍述了拓跋氏的歷史,甚至毫無避諱寫了一些拓跋氏並不光彩的早期歷史。
這些石頭就立在道路兩旁,行人們看了後都紛紛議論不止。這下整個鮮卑貴族都怒了,紛紛狀告崔浩有意暴揚國惡。拓跋燾立刻調查,最後毫無疑問,崔浩被處以極刑。太平真君十一年(450)七月五日,崔浩被押送至城南行刑。史書記載:“衞士數十人溲其上,呼聲嗷嗷,聞於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這位儒雅英俊的大人物最終卻在骯髒和唾罵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