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這個新聞,點進去,仔細看了,很是為狀元父母糾心。
山東濟南人張來玉,1981年生,高考那年是濟陽區的理科狀元,最終被南京大學材料科學系錄取。
可是入學後的第二個學期,即2000年4月21日那天,張來玉父親張立新卻接到輔導員電話,説張來玉失蹤了。
張立新火速趕到學校,但學校也未能提供有價值的線索,最終他無功而返。
後來,張立新和妻子就走上了尋找兒子的路,這一找,就是20年。
20年來,他們四處奔波,卻一次次無功而返。
高考狀元失蹤20年,父母苦尋無果,這背後究竟有怎樣的真相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件事值得我們思考。
1、成績優秀的孩子就不需要關注了嗎?
“因為孩子從小就比較優秀,我們沒有什麼壓力,不過溝通也比較少,他的內心世界我們並不瞭解。”張來玉的母親這樣回憶。
母親認為,兒子比較內向,學習自覺,成績也很好。但在張來玉的同學看來,他並不算內向,還算活潑,和同學間溝通很多,玩得也比較好。
這樣看來,張來玉的父母確實不瞭解兒子,即使那些年因為和爺爺奶奶同住,家裏地方比較小,再加上高中學業緊張,張來玉在家的時間並不多。除了吃飯、睡覺,他很少在家。
這就不難想象,張來玉父母和他溝通很少。
孩子成績優秀,父母固然省心,但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孩子溝通,聊天,也是必須的。
每個孩子都渴望來自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關懷。
如果一個人長期從家庭中得不到温暖,他還會眷戀它嗎?
若他想起父母時心裏湧上的是暖流,而不是冷漠,他還會頭也不回地離開嗎?
關心孩子,不只關注他的成績,更應該關心他的心理,給他愛,讓他感受到家的温暖。
可惜,溝通太少,導致他們都沒辦法走進彼此內心。
2、孩子的戀愛問題要認真對待
張來玉在高中參加了幾次奧林匹克競賽後,認識了一位比較優秀的女孩子,兩個人經常交流一些學習心得。
女孩原來比張來玉高一個年級,但復讀一年和他成了同級。高考那年,女孩考上了北京一所高校,而張來玉雖然考得也不錯,但沒有被理想的學校錄取,他選擇了復讀。
後來,女孩去了北京上大學,張來玉復讀。這期間,兩人有書信往來。
第二年參加高考前,張來玉和父母提過,想報考北京的大學。那時候,張來玉父母才發覺,兒子應該在和女孩談戀愛,他們沒説什麼,只是提醒兒子要注意學習。
最終,張來玉考取了南京大學。
但在那一年的十一國慶節,張來玉去了北京找女孩。
十七八歲的少年對異性有好感,尤其還是學習優秀的異性,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張來玉父母雖然沒有干涉兒子,甚至他們是後知後覺的,也只是提醒兒子注意學習。
但這樣就夠了嗎?
張來玉母親説:“不知道他和女孩進展到什麼程度,只是聽説經常書信往來,但是也有同學説女孩並沒有看上我家孩子。”
雖然不知道張來玉最終的失蹤,跟談戀愛這件事有沒有直接關係,但想到張來玉一直和女孩保持書信往來,還到北京去找女孩,足見他對女孩是付出了真情的。
這一點,父母是不曾察覺的,他們的一句“注意學習”並沒有給兒子帶來多少實質性的幫助,甚至都不曾給兒子一些情感上的支持。
當年父母若能和張來玉好好談談,若張來玉肯和父母坦誠交流,也許事情會不一樣。
3、高考志願還是要以孩子為主
1999年是張來玉第二次參加高考,這一年他考得不錯,是區裏的狀元。
這一年,他跟父母提過,想報考北京的大學,但老師和他父母商量後,為了保險起見,還是勸他報考了南京大學。
張來玉的母親説,“他當時並沒有強烈反對報考南京大學。”
那他應該對南京大學也沒有表現出多強烈地嚮往吧。
南京大學是張來玉的第一選擇嗎?很顯然並不是,而是父母和老師的第一選擇罷了。
當然這事不能全怪他們,畢竟張來玉自己也沒強烈反對。
不過,填志願是關乎孩子所學專業甚至未來就業的一件大事,還是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但因為張來玉和父母之間溝通較少,對方都忽略了這一點。
4、失蹤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雖然張來玉和父母之間的溝通較少,但2000年張來玉19歲了,應該説他作為一個成年人,一名高校大學生,縱然對父母有太多不滿意的地方,也可以尋找合適的方式和父母去溝通,去交流,而不是採取突然失蹤的方法。
20年的奔波尋找,對任何父母來説都是痛苦的折磨,作為兒子,真的一點也不心疼嗎?
讓父母揹負20年的壓力,對他們是否殘忍了些?
遇到困難和挫折,積極地想辦法去解決,勝過消極地逃避。
結語:
美國親子作家羅娜·雷納説,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一輩子的事。
是的,就像張來玉和父母一樣。張來玉失蹤20年,父母找了他20年,且一直揹負着巨大的壓力。
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是幸福的滋養,對父母也是一種安慰。
20年了,即使張來玉和父母之間有什麼隔閡,這麼多年來,父母為找他四處奔波,年近七十仍不放棄,他應該釋懷了吧。
希望張來玉能早點回家看看父母,早日和父母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