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的目的介紹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提出了王安石變法。旨在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社會格局,抑制兼併,限制官僚集團的特權,裁撤冗兵冗員,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終極目標。這是歷史對於王安石變法的目的的解説,但是在後世眼中,卻對這個目的抱有懷疑態度,認為這個説法是一個障眼法。
王安石變法
這個反對意見是由兩位宋史專家提出的,分別是王曾瑜和楊子忠。他們認為王安石變法的最終目的是要“求富”而不是所謂的抑制兼併,增加財政收入才是變法的最終目的。其實從王安石變法所推行的新法都可以看出來,新法推行前,土地兼併嚴重,官僚結構人員龐大,且吃着國家飯不幹活,國家積貧積弱嚴重。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就是這些存在的社會矛盾,新法推行後,就是要改變這種現狀,並且一系列的新法也是為解決這種問題而頒行的。
新法推行後,推行了數十項新法,包括青苗法,均輸法等但是沒有一條是關於抑制兼併這種現象的新法,而且從實際效果中也沒有看出任何對於目的有效的。
變法是變了,新法是推了,冗員沒變,土地兼併現象只有多沒有少,冗兵數量是少了,但是國防力量變小了,王安石變法都沒變到點子上。但是有一個方面他做到了,那就是富國。
王安石變法中的理財新法中,很多新法都是增加財政收入的,均輸法,青苗法都是基於錢的基礎上。
所以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就是為國家求富,充盈國庫,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王安石紀念館在哪裏
王安石紀念館位於撫州市贛東大道的南端,於1985年首建,1986年完工開館。王安石紀念館不僅有着江南園林的氣質更有着宋代建築遺韻,是一座仿宋園林式的建築。王安石紀念館是後人用來紀念王安石的一種方式。
王安石紀念館一角
王安石紀念館佔地面積達20畝,建築面積達一千五百六十平方。王安石紀念館已被列入江西十大歷史名人紀念館中的其中一個館,每年接受來自全世界四面八方的遊客,成為江西一個熱門的旅遊景點。
從王安石紀念館的門樓入內,發現裏面的建築通過一條遊廊將各個地方穿連成一處,如水榭,接待室,紀念館主體等,大有曲徑通幽之美感。
王安石紀念館的精髓都在其主樓上,主樓主要分為上下兩層,這兩層都是陳列廳,用來展示王安石的生平事蹟。一樓陳列了王安石熙寧變法,荊公新學等方面的內容;二樓陳列是人文品格,終老金陵等各個方面的內容。整個展廳的內容並不枯燥乏味,而是通過照片,雕塑,國畫,文字,實物等結合闡述了王安石的一生。紀念館中更是收藏了當代畫家為紀念館贈送的書法字畫等30多件,可謂是錦上添花。
除去王安石的向人們展示的內容,其在建築上也韻味十足,亭台樓閣,碑廊水榭,荷池曲橋,整個紀念館有着一股濃濃的書卷氣,有人説看到王安石紀念館就已經被他的文化內涵所陶醉,更別説細看其內部,那是一種歷史與時代的味道。
王安石變法措施介紹
王安石變法是發生在北宋宋神宗期間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由王安石發起,旨在改變北宋“積弱積貧”的社會格局。王安石變法歷時16年,於宋神宗去世後,終於落幕。王安石變法究竟是如何做的呢?有什麼變法措施呢?
王安石變法措施圖
一:機構改革
王安石提出變法得到宋神宗的同意與支持後,他做了一個舉措就是設立機構,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這個機構就是一個財政機關,掌管國家的財政大權。
二:改革税賦
方田均税:土地由政府統一登記入冊,並且按照土地面積大小及收益繳納不等的税,有土地的人均要繳納税金,有效的增加了國家的税收收入。
均輸法:調節物資供求,在北宋上供物質都有固定的來源和收入點,這個新法杜絕了這個現象,就近取物,用相同的錢買便宜的東西上供物資,就是所謂的“徙貴就賤”。
青苗法:民户可向政府貸款,政府以20%的年利率貸款給農户用來補助耕作,面向對象包括農民,手工業者等,用官方貸款方式代替民間的高利貸行為,不僅讓百姓生活有了出路,更是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免役法:政府當差的差役們不再用民户人員服役,而是採用僱傭的形式。不僅如此,各户民户,按照貧富等級繳納不等的免役錢,之前那些官僚地主的特權被罷免。這種形式不但減免了農民的勞役負擔,同時還增加了政府收入。
三:興修水利
農田水利法:主要是大力興修水利,有效的開墾荒地,鼓勵農業的發展,且取材用度都是地方自行籌集解決,不能解決的才向上面撥款。
四:軍隊改革
裁兵法:50歲以上的老人家必須退役回家,對於士兵的要求嚴格,不合格者pass。
將兵法:將軍隊統一編排分隊,每個隊伍有將軍與副將,這兩個管理者就負責操練軍隊,從而提高軍隊素質和戰鬥力。
保馬法:大力鼓勵邊疆人民養馬,馬匹由政府提供,但是如果馬匹出現問題則是養殖户全權承擔責任或賠償。
軍器監法:設置軍器監,主要是負責武器的製造及改良等工作。
五:改革科舉
推行了三舍法,貢舉法等嚴格科舉制度。
千古一相王安石的資料介紹
《千古一相王安石》是一本書的書名,由史鈞執筆創作,鷺江出版社刊印出版,此書已在2008年12月1號正式出版發行,是一本16開的書籍,官方定價35元,在各大書店均有銷售。這本書以通俗流暢的語言文字敍述了北宋名人王安石的一生,將其生平事蹟,所作所為都有了詳細的敍述與記載,是一本關於王安石的百科全書。
千古一相王安石封面
《千古一相王安石》對王安石進行了全面的剖析及敍述,王安石在北宋不僅是文壇上的名人,更是政治上的名人。在文壇上,王安石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佳作,被後人所讚揚學習,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壇上,推行王安石變法,以改革家的身份而名垂青史。
北宋中期,兵不強國不富,可謂是內外交困,面對這種局面改革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宋神宗即位,王安石受到了重用,被任命為宰相,從此王安石便開始了一場全面的社會改革運動,這場改革涉及面廣,涉及到整個北宋的工商農,政府系統管理,人才教育培養,社會治安,軍事整頓等領域,可謂是涵蓋了整個社會體系。經過一些列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變法遭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王安石被罷免相位,變法也被廢除。
但是這不能否認在封建王朝,王安石變法是對人類文明的一次創新新改革。在書中,更是為王安石澄清罪名,因為王安石變法在後世被人所曲解所誤會,王安石也成為了千古罪人和亂國者。《千古一相王安石》站在歷史的角度,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改革家王安石,更是為其正名聲。
王安石的詠竹詩作介紹
《詠竹》是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竹子是古人創作詩歌的風雲參照物,文人騷客鍾愛於竹子,但是王安石在本作品中通過託物言志的方式將自己的寶貴品質通過竹子展示出來,所以在讀詠竹時,發現讀竹如讀人,讀人又有竹影,可謂是達到了另外一個高境界。
王安石詠竹古詩配畫
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
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
意思是這樣的:人們鍾愛竹子是因為它直而且有節,且出生就很清瘦,就算老了竹子也隨着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堅硬,越來越剛強,深受人們的讚美。
竹子和蒿草蒺藜等一樣受到雨露的滋潤,但是最後竹子變得如松柏一樣傲然挺立,即使在寒冬依然堅挺。
《詠竹》這首作品是一首典型的託物言志詩,詩人對於竹子高度頌揚,頌揚其剛正不阿,頌揚其就算在寒冬也勇於與嚴寒抗爭,不畏懼風雨亦不畏懼霜寒,從而表達了詩人不折不撓的堅韌精神與宏偉博大的政治抱負。
古往今來,詠竹作品不在少數,竹子也成為了詩壇中的風雲物,文人騷客分別對爭相讚歎其氣節。而王安石的《詠竹》卻一波三折,一個不一樣的詠竹詩映入眼簾。先描寫其先天不足,後來還描寫了後天環境的惡劣,但是竹子沒有被這些因素所壓倒,它勇於反抗,最終成大器。
這首詠竹不像往來作品,與松竹梅三友出現,而是通過這種形式展現一個不一樣的竹。
北宋王安石是什麼家
王安石在北宋可謂稱的上是風雲人物,只是後來對於王安石的爭議頗大,有人認為此人是禍國殃民的亂國着,有人認為王安石是大改革家,古人史書對王安石的記載也不盡相同,可謂是説法各異,但是無論王安石評價如何,我們不能否認其在歷史上的地位。王安石一生多有頭銜,更是涉足各個領域,那麼王安石是什麼家?
《蘇東坡》王安石劇照
一:政治家
1042年,王安石參加科舉考中進士從此開始了他的仕途之路,先後任職地方官吏,當過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羣牧判官,知常州事,知制誥等多個職位,在為官這段期間王安石關注民生,大力興修水利,擴辦學校,注重教育與人才的培養,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而且早年的宦遊南北與在底層當官,讓王安石知道國家的問題所在,知道北宋中期積貧積弱的社會現狀,以及三冗問題及土地兼併嚴重等重大社會矛盾。
二:改革家
王安石知道國家的矛盾與問題所以,所以當收到皇帝重用時,他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與建議,要想改變社會格局與解決問題,就要進行全面改革,從而推行了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是一場全面的社會改革運動,其根本就是解決國家的社會矛盾問題,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最終目的。王安石從理財和整軍這兩個方面入手開展,從而推行了青苗法,均輸法,保甲法,將兵法等一系列的新法。但是變法最終失敗,是因為變法最大程度的傷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從而遭到強烈反對,最終變法失敗。
三:文學家
王安石將政治與文學創作做了結合,創作了大量的政治詩,將藝術與政治結合,從而在文壇上添上了璀璨的一筆。王安石在詩歌,散文,詞等方面均有涉獵,被人們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