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的高校,眾所周知的領頭者自然就是清華北大,作為中國高校的代表,清華北大在中國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尤其是深厚的歷史底藴和大量的人才底藴,讓其一直佔據着中國頂尖高校的前列。
1898年6月,光緒帝頒佈《明定國是詔》推行“戊戌變法”, 1898年7月3日,光緒帝批准了由梁啓超代為起草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正式創辦京師大學堂。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第一所新式高等學校在中國正式出現。此後歷經風雲,北京大學依然頑強的生存下來,到了新中國時期,北京大學依靠國家力量的援助以及深厚的歷史底藴,獲得了更多人的關注,最終成長為我國高校中的佼佼者。
1909年7月,清政府設立遊美學務處,附設遊美肄業館。1911年4月,遊美肄業館改名清華學堂。1911年4月29日,清華學堂在清華園開學。1912年10月,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清華建校初期,以外籍教師為主。後來,中國教師逐漸增多併成為教師隊伍的主幹。在教學上受美國影響較大,課程、教材、教學法等仿照美國,重視英文訓練。早期的清華大學有着深厚的外國學校的影子。但隨着不斷的發展,清華也逐漸與中國的教育相融合,有了更多的中國色彩。
現在,這兩所高校不僅僅是歷史,就教學質量來説,在中國都佔據了絕對的領先地位,可能生活中也有直接的體會,清華北大畢業的學生是和其他高校的學生是分開的,他們有着更好的機遇,甚至有着更高的工資,尤其是他們一畢業就可以受到很多公司的青睞,因為他們相信北大清華的教育質量。可以説清華北大在中國是一種優秀的代表,讓很多人對他放心。
但是,很多人注意的應該就是北大清華每年的運行資金,有人説他們每年一年的活動經費可以達到近200億,相較於其他高校每年緊缺的資金運行,清華北大可謂是富足許多,並且每年還會有校友的捐贈,更是保證了學校的穩定運行。和這兩所巨無霸學校比起來,其他學校可能每年的運行資金就是在幾十億或者十幾億附近,當然一些學校可能會更少,所以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學校間的貧富差距也很大。
而評價一所學校的優劣時,更看重的是他的教學質量以及科研能力吧。畢竟高校本身就是培養人才的地方,他們中的許多可能之後會成為中國某些領域的領軍者,所以一所高校的科研實力尤其值得關注。但是,並非是所有的學校都有優秀的科研實力,畢竟做科研除了需要人才之外,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畢竟一套動輒幾百萬的設備讓許多經費緊缺的高校望而卻步,可能很多時候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優秀的科研環境。就拿中國的高校來説,曾經作為西部頂尖高校的蘭州大學,也會因為資源經費的不足導致自己學校的優秀教師而另投他處。
而關於科研經費的問題,就北大清華每年的活動資金來看,投入到科研經費之上的數量大約在於100億元,這樣的經費數量應該是龐大的,畢竟很多學校每年的經費總量都沒有這麼多,可見清華北大資金實力之雄厚。這樣一筆巨資使得清華北大有着絕對的實力在社會之上有着絕對的影響力,也保證他們每年有着足夠的實力穩固自己的地位。
但是,即使有這麼多的經費,但好像生活之中總有一種觀念,好像清華北大並沒有什麼突出的科學成就,反而就一直聽説它們的大名,但就是沒有什麼值得稱讚的作品,那麼多的科研經費都怎樣呢?
其實,科研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説投入一定會有產出,科研也會有失敗的經歷。而清華北大的諸多科研成果也必然不會過多公佈的,他們有着自己的使命,或許有些技術已經應用到了某些科技產品之上,但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如果不是圈子中的人,很少有人去關注這些東西,所以不是清華北大沒有什麼技術產品,而是大多數人不去關注這些,更多的人是被它們的盛名所影響,而忽視了它們本身的實力。
高校教育是保證社會穩步發展的基礎,大學必然有其求學之道,也希望社會對於它們更多的認可,也希望這些人才能夠守在自己的國家,為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