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孩子在幼兒園會被欺負?這個結果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孩子在幼兒園裏能不能交到朋友?會不會被欺負?孩子的社交能力怎麼樣,想必這些大概是家長除了孩子吃喝拉撒之外最關心的事情了,但這又往往是我們沒辦法看到、瞭解到的狀態。
幼兒園這個小小的集體,就像一個微縮的社會,每個孩子在裏面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交角色,個體與羣體之間有着一種複雜的互動。
孩子在幼兒園裏有沒有可能被欺負?儘管不希望這樣説,但“欺負”,在孩子的世界裏確實是存在的。
孩子們天真,卻也可能刻薄。而這樣的行為,是幼兒園階段特有,甚至是無法避免的一個現象。
專門研究兒童社交問題的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博士在他的書裏説,2歲半的孩子就已經會利用身體優勢來嚇唬比自己小的孩子了,到了4歲左右,孩子們之間會進行測試,來找出缺乏承受力的孩子。他們會結成一個鬆散的聯盟,取笑另一個孩子是“愛哭鬼”、“小寶寶”。
孩子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可能是在模仿或尋求關注中,偶然發現了自己有傷害別人、控制別人的能力。而旁觀的孩子,大部分會保持沉默或者模仿。
那麼,什麼樣的孩子會成為試探的目標?每一個孩子都有可能被隨機地選上,但一些“特別”的孩子,比如穿了一件特別的衣服、口音不一樣,或者是反應特別大、很容易被激怒或者特別慌張的孩子,更容易被試探。
可能很多家長會覺得,我家孩子很厲害,都是欺負別人的主,不用擔心。但愛欺負人的孩子,是不是就站在了社交鏈的上游呢?其實並不是。這些孩子,特別容易被排擠。
在幼兒園裏,有一個穿藍色外套的孩子比較容易發脾氣,經常控制不住打人。這時,一旦班上有“警察”出現,一個孩子帶頭維護正義,欺負人的孩子就會被羣起而攻之。
更糟糕的是,一旦被貼上了“欺負人”、“壞孩子”的標籤,他會被整個羣體、甚至是老師區別對待,即使有時不是他的錯。
這就是羣體中的“動力學”。孩子們會被看不見的力量推動着。
家長要是聽到老師和孩子的描述,可能也會覺得是自己家孩子的問題吧?這個孩子可能就會陷進“沒人喜歡我 - 發脾氣、求關注、欺負人 - 沒人喜歡我”的惡性循環裏。
孩子間看似“冷酷”的一面首先是我們家長必須首先去認識的,然後和孩子一起去面對並獲得成長。
對於家長來説,很重要的一步是:分清哪些是不可避免的社交痛苦,哪些是可能造成毀滅性打擊的社交創傷。
杜克大學的約翰.科伊教授針對校園社交中不同類別的孩子做過深入的研究,他們發現孩子可以被分為5種基本的類型:15%的孩子是“受歡迎的孩子”,45%是“被接納的孩子”,15%是被排擠的孩子,另外還有5%左右是被忽視的孩子。(還有20%左右的孩子很難被定義)
在這些類型中,真正可能遭受社交創傷的“高風險人羣”,是那些被排擠的孩子。這一類孩子得不到幫助,沒有朋友的、失落的感覺會一直伴隨他讀小學、中學。青春期是最需要朋友的,但是他沒有,他就會通過其它的方式去尋找,比如網絡。
要判斷孩子有沒有被排擠,簡單的標準就看孩子有沒有被孤立、被排斥、被羣起而攻之,有沒有固定的朋友,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會不會經常性、惡毒性地欺負別人。
對於這些高風險的孩子,家長不要覺得“沒事”或者“等等以後會好”。當孩子身處叢林之中,他們是會被羣體的力量推着越走越遠的,這種力量家長根本控制不了。所以,在你看見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請早一點為他尋求幫助,否則,也許你就再也沒有這個能力了。
而對於另外幾種類型的孩子,家長要做的,反而是放寬心。
我們必須理解:社交的衝突和痛苦非常的普遍,每個孩子都被嘲笑過、每個孩子都會跟朋友爭吵、每個孩子都會面臨被拒絕,即使是最受歡迎的孩子,也會經歷社交的困擾,這是無從選擇和避免的。
從湯普森博士的跟蹤研究來看,朋友間的矛盾或者被小團體排擠之類的事,不會對孩子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他們可能會傷心,但不會有危險。這就好比我們不可能不讓孩子摔個跤、感個冒。
孩子都多多少少經歷過社交的考驗,但也會好好地長大。有些時候,我們對孩子的社交感到擔心,還因為抱有了一些過高的期望——期望孩子受歡迎。
但前面我們也説了,只有15%的孩子可能會成為“受歡迎”的孩子。其實相比於受歡迎而言,擁有真正的朋友更為重要。對於成人又何嘗不是一樣呢?
研究顯示,只要有一個朋友,就能為孩子提供社交生活中需要的大部分東西:親密感、陪伴、支持等等。當孩子在社交中受傷的時候,有一個朋友的支持,我們就可以相信孩子會好起來,友情能幫助他們順利地度過。
所以,與其希望孩子成為受歡迎的那個人,不如做一些小事,支持孩子找到一個好朋友。為孩子製造認識朋友的機會和羣體活動的機會。讓孩子的朋友在自己家裏賓至如歸;和孩子的朋友(或者是敵人)的父母成為朋友。
相信孩子,但保持一份覺察,適時地給孩子一些幫助。孩子的世界裏,不只有美好,這是育兒路上的新boss,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