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周至戰國時期在遼河流域流行一種“丁”形柄曲刃青銅短劍為特徵的青銅文化,俗稱“遼式青銅劍”。此種曲刃劍,在中國吉林、遼寧、朝鮮半島、日本等地都曾大量出土。此類劍在學術界名稱卻不盡相同,中國學者稱之為北方式曲刃青銅短劍或曲刃青銅短劍,韓國學者稱之為琵琶形銅劍,而日本學者則稱之為遼寧式銅劍。
此青銅短劍不但對周邊文化影響很廣,而且自成體系,長期以來都是值得諸多學者進行探討的重要課題。特別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着我國考古事業突飛猛進的發展,在中國東北地區接連發現大量此類形制特殊的曲刃青銅短劍。
曲刃青銅短劍的類型與使用者
隨着近些年考古工作的不斷開展,出土的曲刃青銅短劍材料不斷豐富。對於北方曲刃青銅短劍形制及其演化規律,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今東三省各地出土的短劍分為三型十餘式,大體演變趨勢為:寬葉曲刃青銅短劍是早期形制——窄葉為晚期形制——連鑄式青銅短劍。使用者是北方遊牧民族,根據文獻推斷當是東胡、狄人或扶餘國。這些遊牧民族活動地區不但出土大量曲刃青銅劍,同時也流行着直刃青銅劍,但從出土器物統計來看更偏好使用曲刃劍。
曲刃青銅短劍的特點
、寬葉
曲刃青銅短劍,最特殊的就是其寬葉。劍在戰爭中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武器,使用方法也是以刺為主,同時兼有砍、劈的使用方式。與中原文化相比,遊牧民族更注重短兵器的使用,相比較於中原國家軍隊大量使用戈作為主戰武器的車戰形式,遊牧民族則採取以短劍、刀為主戰武器的騎兵作戰。騎兵作戰運動速度快,裝備簡單,作戰方式隨意性更大。在這樣一種戰爭條件下,遊牧民族更偏好短劍是必然的。
對於這種寬葉、曲刃、附帶突起的形式設計,很多人都認為多此一舉,以至於逐漸適應不了生產和使用而被淘汰。但事實上這種形制的曲刃短劍使用時間卻最長,從西周晚期至戰國中晚期都又發現,對遊牧民族來説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寬葉的設計無疑可以增大刺擊與砍劈的面積,所以這種寬葉琵琶形劍身一直延續保留到晚期的一些其它文化的青銅短劍中。
、配重器
此類青銅短劍從形制上劃分,又可細分為三類:
第一類為銎柄曲刃劍,在墓葬中只見獨體的短劍,劍身為曲刃,中脊起稜,於銎柄末端發現有木製有機物殘留,可以推測在使用時是安插木柄的;
第二類為一體匕首式青銅短劍,劍身較短,通常劍身和劍刃為合鑄一體,主要作用是輔助武器,在實戰中起到類似於短刀的作用。現在所發現相伴配重器出土的曲刃青銅短劍,劍體弧形內收,劍尾有黑色礦石質加重器,側視如枕,尾部加重物用繩子或皮革綁縛於劍柄後部;
第三類是琵琶式青銅短劍,一般由雙刃曲刃劍身、“丁”字形把首、劍尾端加重器三部分組成,與第二類相近只是尺寸稍有不同。對於尾部加裝配重器,最初又稱“枕狀器”、“劍把頭”,今正式定名為劍柄斷加重器、或簡稱為加重器,第二類和第三類均帶有劍柄加重器也最為常見。劍尾附加有黑色礦石質加重器,加重物用繩子或皮革綁縛於劍柄後部。
加重器近年來在遼寧、吉林地區不斷出土,一般的材質有青銅、石質、磁鐵礦石質、陶製四種。其中陶製不但小而且重量較輕,只是具有明器性質。劍尾加裝配重器的作用是為了保持劍身平衡,握在手中既可以靈活省力又可以增強刺擊的效果,同時也具有美觀的作用,總體上看實用性明顯大於裝飾性。連接方式為插孔加勒繩,從劍柄盤與配重器的結合來看,這二者結合的十分牢固,劍柄盤與配重器正好合適,並且還有孔,可以用繩子穿過盤孔繫住尾部配重器,有些配重器一般都和T型劍柄綁紮牢固。
從實物來看,有多例配重器仍然安插在劍柄盤內的實物,此外也有焊接連接方式,從劍柄和盤、配重器這三者看來,也有用焊接的方法來進行連接的,使用焊接説明在使用中使用者並不希望這兩部分發生脱離。對於採用分鑄法的曲刃青銅劍,其最大缺點就是容易在戰爭中損壞或者斷裂,這樣就使其使用價值大打折扣,如果武器在拼殺中突然損壞,那麼使用者的生命一定會受到極大的威脅。所以此類劍或許只是禮儀用器,沒有實戰的用途,其特殊的形制、加配重器等等只是為了美觀。
、劍脊
曲刃劍劍脊較為特殊,就從所出土材料來看,所有曲刃劍劍中心都有一個劍脊,基本呈正方形,導致劍的橫切面呈“中”字形。在中原文化的青銅劍中,劍的橫切面基本都呈菱形,在青銅劍中加鑄劍脊的只有複合青銅劍這一種特例,這不但與民族文化相關,也與其製造工藝有很大關係,正稜直角的鑄造更加容易,因此對金屬製造工藝不高的北方遊牧民族來説,這種形制便成為首選樣式。
突起的圓脊
另外,曲刃劍還有一大創新就是在劍身上特別鑄有放血槽。這樣一種設計無疑使曲刃劍的殺傷力增加了很多。有一些劍葉上雖然沒有放血槽,但有較高的凸起,這種突起的圓脊於刺殺時起到放血槽的作用。
曲刃青銅短劍的使用
曲刃青銅短劍增加配重器,是一種騎兵武器科學發展中的一個環節。在十一世紀時歐洲出現了一種在馬上的騎士專用武器——騎士劍,這種劍是由長劍發展而來的,其使用極其符合騎兵作戰的需要,尤其是在單兵混戰時。此劍握把僅容一手握持,劍尾有配重球,在馬戰中可以充分發揮突刺的威力,這種大力量的刺擊無疑會是目標遭受更大的創傷,面對站在地上或已經倒地的敵人時它也是最佳選擇。但是歐洲騎士劍的劍刃為鋭角等腰三角形,劍柄尾部增加的配種球也使得操作不便,如果下馬步戰,這種劍不但無法很好的砍劈,也不利於刺擊,不如使用貼身匕首。
曲刃青銅短劍連接看似最不牢固的劍柄和劍身部分也具有一定的功能。這種銅、木複合柄的設計是為了在某些情況下易於分離劍柄和劍身,可以去除劍柄尾端配重器,改變曲刃劍的特性,就可以解決下馬步戰的問題。曲刃劍擁有丁字行把首、銎。在馬上作戰時就加裝重物、以發揮突刺的威力,適應騎兵作戰。當必須下馬步戰,或者落馬步戰時,又可以迅速將重物去除,改變突刺的作戰方式,採取砍、劈為主的作戰方式。這樣一來,曲刃青銅短劍就變成一種多功能騎、步兩用作戰武器。
遊牧民族在進行騎兵作戰的時候,不使用長兵器,只使用短兵器進行近距離戰鬥,所以這種設計就更加符合騎兵作戰的方式。實際上,在步戰時,劍的劍柄過重就會影響其使用,會造成使用不便導致殺傷力下降。後期寶劍基本上已經摒棄統一材質的製作了,劍柄基本是由重量很輕的材質製作,用榫眸結構進行安插,既節省材料又可以方便使用。
從以上分析來看,西周至戰國時期曲刃青銅短劍是一種適合騎兵作戰的特殊產物,流行於北方遊牧民族,使用族羣為東胡、狄人或扶餘國。這種劍的劍身很寬,甚至有的呈琵琶行,這便擴大了刺擊和砍劈範圍,且劍脊上有放血槽可增加殺傷力度,其劍尾部加裝配重器最為特殊,配重器可以與劍柄分離,在騎兵作戰時可以增加重量使馬上的刺擊更有力度,而步兵作戰時又可以取下,減輕重量以利於砍劈,這是本民族的創造性發明,這樣一來該劍就兼具兩種功能,從而使該種曲刃劍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空間,成為一代“名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