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歷史聊齋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遠征蒙古的明成祖朱棣正率領大軍徐徐回師,然而大軍還未走出草原時,朱棣驟發重病竟溘然長逝,大隊回到京師後,朱棣被葬入長陵。
明長陵是明朝帝王陵寢中規模最大的,於永樂七年開工,前後修建了16年。長陵的建築精美正是永樂盛世的縮影,歷時600餘年,仍金碧輝煌,據明朝古籍記載,朱棣的長陵隨葬了無數西洋的奇珍異寶,且珍藏了諸多失傳的字畫典籍,朱棣安寢的地宮,實際上是一座“文史寶庫”。
也許正因為如此,長陵才遭到覬覦,險些為它帶來巨大的災難。學者郭沫若對歷代王陵都有濃厚的興趣,而《永樂大典》讓明長陵進入了郭沫若的視線,他執意挖掘長陵,連續數次申請,終於在1955正式組建考古隊,開赴長陵。
可嘆的是,郭沫若組建的考古隊是年輕且經驗不足的,隊長也才只有20出頭。在郭沫若的指揮下,考古隊進入昌平明長陵。然而彼時正值寒冬臘月,考古隊開工第一天就遭遇天氣突變,呼嘯的北風夾雜着鵝毛大雪,鋪天蓋地晝夜不休。
考古隊在惡劣的氣候下,被凍的暈頭轉向,在長陵亂刨亂挖了3天,連地宮墓道的影子都沒有發現。此時考古隊員陸續出現身體不適失温症狀,無奈之下只好緊急撤出。一場風雪冥冥之中保住了長陵,此後再無人能挖,一直保存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