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我們的態度是求同而不求異”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兼第一任外交部部長,周恩來對國家和世界的和諧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求同存異”的思想是周恩來外交實踐中的一大亮點。

新中國成立後,在外交部成立大會上,周恩來指出:“外交工作有兩方面:一面是聯合,一面是鬥爭。我們同兄弟之邦並不是沒有差別……對帝國主義國家戰略上是反對的,但戰術上有時在個別問題上是可以聯合的。我們應當認識清楚,否則就會敵我不分。”在外交方面朋友越多越好,而且與兄弟國家是聯合的,都是走社會主義道路,但也不能隨便盲目一致。而與敵對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進行外交時,也要仔細思考,既要看到好的方面也要看到壞的方面,彼此之間也不是毫無合作的。

在1954年8月接待英國工黨代表團訪華前的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指出:“我們和英國是有同有不同的,我們的態度求同而不求異。”英國對新中國的輿論比較好,儘管美國對其訪華不滿意,但是英國對推進中英關係還是採取了主動的態度。這也幫助了我們打開同西方國家改善關係的大門,我們要講求實際,既聯合又鬥爭,能夠和平相處。我們存在相同的地方,雙方政治上都謀求和平,經濟上雙方有貿易,於兩國來説互惠互利。

在1955年4月亞非全體會議上的補充發言中,周恩來正式提出“求同存異”思想並進行了集中的闡述,他説:“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我們共產黨人從不諱言我們相信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是好的。但是,在這個會議上用不着來宣傳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各國的政治制度,雖然這種不同在我們中間顯然是存在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差異是實際存在的,我們應盡力追求會議的共同願望。從近代以來我們就進行着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我們反對外來干涉,我們主張的是與各國和平相處,讓亞非國家團結起來。周恩來的講話得到了在場人的高度讚許,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萬隆會議十項原則,使新中國外交揚眉吐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86 字。

轉載請註明: 周恩來:“我們的態度是求同而不求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