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家
就算是為了致敬錢老,用“錢學森科技大學”命名也不合適,不僅有傍名人的輿論指責,還有不合規之嫌。
近日,“錢學森科技大學”正在籌建的消息,賺足了公眾輿論眼球。但恐怕光命名獲批這環節,就得“打回重改”——以人名命名大學,要承受的可不只是“建高水平大學不必傍名人”的輿論指責,還有不合規之嫌。
湖南瀏陽要建“錢學森科技大學”,最早是《湖南省推進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中提出的。
地方籌建新的大學,也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縮影,尤其是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的大背景下。但與以往辦新的大學主要為增加高等教育資源不同,現在地方層面新建大學,都希望“高起點”“高水平”。尤其是有些欠發達地區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短缺,“高起點”新建大學也契合公眾期待。
因此,作為縣級市的瀏陽,要籌建一所以人民科學家錢學森命名的科技大學,引起社會關注,也就在情理之中。
但從現實效果看,這所大學是“成也這名字,敗也這名字”,“成”是指成功吸引了公眾眼球,學校還沒建成名氣先打響了;“敗”是指,這校名十有八九通不過主管部門審批。
“錢學森科技大學”命名能不能得到錢老家人同意,是個很重要因素。但就算家人同意了,也未必能過關,因為更大的難題在於,我國教育法律法規並不允許以個人姓名命名大學。而將籌建的大學暫命名為錢學森科技大學,也暴露出高等教育規劃缺乏足夠的科學性。
國內不少地方的本科院校,近年來熱衷更名,從學院更名為大學,在校名中增加時髦的科技、文理、經貿等詞彙,以為這可提高學校的檔次。但很多更名行為反映了辦學理念上的“迷失”:説白了,就是不清楚自己的辦學定位,缺乏辦學的特色。
更進一步講,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各地規劃高等教育需要堅持科學性,重視內涵建設。“高起點”新建大學,校名當然也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以問題為導向,解決困惑傳統公辦高校發展的體制與機制問題。
也有不少人認為,這學校的籌辦者也是沒辦法,在欠發達地區和小地方建大學,就要突破傳統思維,藉助名人效應、打名人牌。尷尬只尷尬在,錢老和瀏陽沒什麼直接關係,所以有些牽強。
請恕我對此看法無法苟同。依我看,如果是想借名人效應吸引關注,那就是十分有“傳統特色”的追名逐利思維。那什麼是現代思維?拿辦學來説,就是要找準定位、特色辦學。而欠發達地區和小地方規劃高等教育發展,也該多去尋求辦學制度的突破,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這是回答錢老“世紀之問”、培養更多人才的關鍵。
話説回來,縣級市想辦大學,本身沒什麼不妥。國外不少知名大學就在小地方,甚至在鎮上,比如耶魯大學。這些大學之所以能成為一流大學,源於學校的辦學制度尤其是開放的辦學理念與面向社會的募款體系。
國內這方面,西湖大學可資參照。2018年,西湖大學成立,最初輿論關注是因為施一公擔任校長等,但此後的焦點,則是該校採取基金會辦學模式,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這路子就走對了。説白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國內新建的大學,不論是公辦還是民辦抑或是中外合作辦學,都不能滿足於新增一所與傳統高校一樣辦學模式的大學,而要在辦學制度上進行探索、突破。
比起在拿名人名字命名上下功夫,籌辦者或許該更多地想想這些,包括辦學定位是什麼、要實行怎樣的學校治理——這些可比學校命名重要多了。
□熊丙奇(教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