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汗國位於中亞地區,在公元15世紀左右建國,也曾強大過。而大清與哈薩克距離甚遠,中間還隔着一個強大的準噶爾汗國,確實沒有什麼接觸。不過就在大清消滅了準噶爾汗國後,這一切都改變了。大清和哈薩克汗國接壤了,雙方起初也曾爆發過沖突,雙方均有勝負。
我們知道大清距離哈薩克有點遠,從之前就可以看出,清軍的糧食、軍餉、作戰武器全部都來源於幾千公里外的內地,在對抗準噶爾的60多年中,這個後勤補給始終是個問題。
但如果清廷有打準噶爾的這種勁頭,哈薩克肯定不是對手。可見,大清在平定準噶爾汗國後,沒有繼續向西擴張,並不是遇到了什麼強大的對手。
那麼大清平定準噶爾汗國後,為什麼不再繼續向西擴張,吞併哈薩克汗國呢?
關於這一點,我們要明白為什麼大清不遺餘力要解決準噶爾的叛亂。中國有句話是這樣説的,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句話可以很好的理解大清堅持近70年也要消滅準噶爾的原因。
明末清初的時候,蒙古主要分為了漠西、漠北、漠南三大塊。至於漠西這一支,在明朝的時候就是曾經強盛一時的瓦剌,只不過衰落後在向西遷移的過程中分裂了,準噶爾部就是其中之一。
到了17世紀,準噶爾強大起來,趕走了土爾扈特部落,又不斷壓迫其他部落。尤其是噶爾丹,統一了西蒙古諸部,開始稱雄西域。
不過準噶爾汗國的野心非常大,尤其是噶爾丹,甚至想統一整個蒙古高原,之後南下北京,重現當年蒙古帝國盛世。
這對大清來説,是個極大的威脅。儘管大清入關不久,遇到的麻煩不小。一時對準噶爾採取了懷柔政策,但不代表坐視不管。
所以不管是康熙、雍正還是乾隆,在這個問題上是不可能妥協的。等到康熙平平三藩、收台灣等內部事務處理完畢後,準葛爾問題開始擺上了前台。為此康熙不惜三徵噶爾丹,其目的就是如此。
雖然雙方之間也曾有過短暫的和平,但拔除準噶爾這個威脅,是大清的根本目標。
並非康熙等皇帝好大喜功,因為個人原因消滅準噶爾汗國,而是如果不消滅的話,大清將繼續面臨北方巨大的威脅,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清朝必須要贏。
哈薩克汗國就不一樣了。哈薩克的確也有蒙古人的血統,但卻並沒有統一蒙古的野心,況且經過這麼多年的民族融合和發展,早已形成了獨立的哈薩克民族。
可以説大清並沒有進攻哈薩克的理由,之後哈薩克表示願意稱臣納貢,這對於雙方來説都是最好的結果。
乾隆得知哈薩克臣服的消息後,發佈了一道旨意。
據《清高宗實錄》記載:
諭哈薩克汗阿布賽曰,朕為天下共主,中外一體,爾哈薩克為準噶爾所隔,未通貢使,茲以大兵平定準部,率屬歸誠,朕深鑑悉。據將軍等奏,爾既歸降,應加封號,並察明遊牧。茲因爾使入覲,還歸尚需時日,先由驛遞馳諭,並賜爾大緞四端,蟒緞二端。爾其欽遵朕訓,永受無窮之福,特諭。
當然了,除了大清沒有向西擴張的本意外,其實乾隆後期的大清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軍隊的戰鬥力也大不如前,國內貪腐嚴重,也沒有能力像初期那樣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