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品大員的生活超出想象
清朝的官制分9品18級,如果要做官走上仕途,就必須走科舉之路。就像我們現在的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一樣,一級一級考取。
先在私熟接受教育然後要參加童試,考中後被稱為儒生。就可以進入到官辦正規學堂進行再教育,學滿後在縣、府接受考試通過後,就被稱為秀才。考取秀才非常重要,這就等於你有了通過科舉制度走仕途的資格。然後再到各省會參加每三年舉行一次的鄉試,通過後被稱為舉人。第二年春天各位舉人就需要進京參加會試,考試是有禮部舉辦,取中後就被稱為貢士。最後的一道關,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分3甲錄取,1甲三人分別是是狀元、榜眼、探花,2甲和3甲也都有幾百人視具體情況定,這些人都被賜進士頭銜,同時就可以進入翰林院做事,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也就成了人才彙集之地,有月考,每三年還有大考,成績優異者就會被派往六部當差,次一等則會被派往各地當知縣。從此開始了正式仕途之路。
晚晴四名臣
正一品在清朝官階是最高的,各部尚書是從一品,如果想做到正一品必須加有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等這些榮譽性的頭銜頭銜,另外這些官員又分為京官和地方官。
正一品官階的武將職位,其實數量極少。僅有四個,分別是領侍衞內大臣、掌鑾儀衞事大臣、伊犁將軍、綏遠將軍。九門提督則是從一品,由於要負責京城治安和守衞,手上掌握幾萬兵馬,所以這個位置絕對是皇帝的親信擔當。
各省的提督是從一品武官,基本是漢人擔任,名義上負責本省的軍事武裝指揮調動,掌管本省綠營事務,但是平時實際權力非常小,見到二品巡撫都要行禮。如果想再升一級,是不可能的,因為清朝開國三百多年,沒有出過一位正一品的漢人武官。清朝設立駐守各地的滿人將軍是從一品,負責本省八旗軍務。另外清朝八旗的都統也是從一品,主要負責本旗的旗務。
像晚清時期漢人為官的傑出代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就做到了正一品官,可以説是位極人臣,有的還被封了爵位。
而地方大員也就是各個總督官職是正二品(直隸總督是從一品)如果要做到從一品也需要掛上各部尚書的虛銜,正一品也要掛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這樣的榮譽性頭銜。他們的幕僚、衣裝都是在自己俸銀中支取,但是他們比京官多了一個養廉銀的正規收入。設立養廉銀的初衷是清政府為了讓基層官員保持清正廉潔,杜絕收受賄賂而設立的,養廉銀總督級別各省標準不同但是都超過1萬兩,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另外因為天高皇帝遠,這些總督也難免收受下屬的孝敬,致使朝廷當初設立養廉銀的初衷也被打破了,實際名存實亡。朝廷的養廉銀從哪裏?當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了。
另外對我們現代人來説房子可是重中之重,但是清朝的各級官員都有房屋分配,根據官位等級,所享受的待遇也不盡然。京官的一品大員享受20間,北京的房屋結構是四合院式的,這20間可就顯得很氣派了。現在保存完好的北京恭親王府就是在乾隆朝第一寵臣和珅原有的宅院基礎上改擴建而來。
地方上的總督一般就在總督府內生活,前面是辦公見客的大堂,後面則是內眷生活的區域,所以也不必為房子發愁。
人吃五穀雜糧難免得病,當官的也不例外,都有類似的保健醫生。而京官近水樓台,如果得到允許,太醫院的御醫也會登門為己服務。
一般清朝官員60歲就可以告老還鄉選擇退休養老了,正常退休後的待遇是食“全祿”,也就是退休前拿多少俸祿退休後就拿多少俸祿,但是隨着手中權力的消失,相應的孝敬也會減少。而地方官的養廉銀就不復存在了,雖然如此,在任上也撈的差不多了,足夠保障退休後繼續錦衣玉食般的生活。同時這些一品大員退休前還有一項特權,就是可以推薦自己的一個兒子到國子監讀書,為日後做官鋪平道路。
雖然説60就可以退休,但是誰願意將權力拱手讓人,只要沒犯錯,能繼續得到賞識,即便做到更大年紀的也大有人在,除非邁不動腿動不了嘴了。
清朝有一位一品大員真正做到了兩袖清風心懷蒼生。比如於成龍,大器晚成的于成龍也是經過科舉進入到了官場,其最初應試不中,後來有機會進入到國子監學習,畢業後被派往廣西為官,後來經過多年官場打拼,政績斐然,同時也由於上司欣賞所以官位也是逐步提升,康熙20年升任兩江總督,正式做到了封疆大吏。3年後病逝於任上,死後被康熙追贈太子太保,雍正朝其牌位入賢良寺,康熙親書匾額“天下廉吏第一”相贈。于成龍之廉潔也是清朝漢官之楷模。
總的來説,封建社會延續了幾千年,一些舊思想,舊體制制約了社會發展,同時一些舊官員為了將手中的權力轉化成雪白的銀子也是不擇手段。“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就是最好的寫照。權力是把雙刃劍,既可以讓你青史留名,也可以讓你身敗名裂,就看個人能否抵住誘惑如何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