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六二年五月,攻陷了安慶的湘軍曾國荃部到達了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城下。在這裏,曾國荃遇到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考驗。經過長期的圍困和爭奪,曾國荃終於在一八六四年七月十九日,以三萬斤火藥炸開了天京城的城牆,攻陷了天京。至此,波瀾壯闊的太平天國運動宣告失敗。
在這一戰中,曾國荃率領的湘軍人數和太平軍不能相比。湘軍最多時才五萬多人,而在雨花台之戰中,太平軍就出動了二十萬大軍。而且,太平軍的武器裝備也比湘軍強,擁有大批的洋槍洋炮,在戰場上打得湘軍叫苦連天。可是,為什麼最後反而失敗了呢?
一、戰略上的錯誤。
在二破江南大營的時候,太平軍的將領們討論下一步的行動方案時,就達成了初步的一致。那就是在出兵下游,佔領江浙一帶的富庶地區後,儘快將主力轉用於長江上游地區。
可是,當軍事行動開始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由於太平軍的特殊情況,各個將領對江浙一帶都想染指。連陳玉成都率領軍隊轉戰江南,根本就不以自己的根本安慶為意。這樣,雖然太平軍在長江下游獲得了相當的發展,但是,忽視上游的局勢,給太平天國帶來了惡果。
李秀成把江浙一帶當作自己的地盤,刻意經營,對援救陳玉成漫不經心。最終,安慶失守,陳玉成也隨之殉難。天京也因此在上游失去屏障,湘軍能夠直到天京城下。
自古以來,建都南京的勢力,一是要立足淮南,一是要爭奪上游。當年朱元璋在選擇敵人的時候,先不理會身邊下游的張士誠,而要滅掉上游的陳友諒就是這個原因。而太平軍不以上游為意,使得天京暴露在湘軍的兵鋒之下,這是戰略上極大的錯誤。
二、將帥意見不統一。
不過,當時湘軍的曾國荃因為想要爭功,在打下安慶後,一路直奔天京。當曾國荃到達天京的時候,他的速度不但出乎太平軍的意料,還出乎湘軍曾國藩的意料。由於曾國荃貪功冒進,也給他自己帶來了危險。
但是,這個時候,李秀成和洪秀全在戰術上發生了衝突。洪秀全要趁曾國荃孤軍深入,立足未穩之機,予以迎頭痛擊,消滅這支軍隊。而李秀成的戰術則是將糧食物資運送天京,堅守天京兩年後,當曾國荃部精疲力竭的時候一舉消滅之。
我們可以看到,在戰役初期,如果按照洪秀全的意見,迅速集合優勢兵力,趁曾國荃立足未穩的機會,是可能消滅掉曾國荃的。可是,李秀成按照自己的意見行事,不聽洪秀全的調動,白白給了曾國荃兩個月的準備時間。在這段時間裏,曾國荃一方面挫敗天京守軍的攻擊,一方面在湘軍水師的協助下,佔領要點,構築防禦工事,為下一步抗擊太平軍的進攻做好了準備。
結果,當李秀成率領二十萬大軍前來解圍的時候,雙方在雨花台大戰46天。太平軍終究沒能打敗已經做好防禦準備的湘軍,只得撤退。
按理説,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採用李秀成的戰術,依靠長期的防禦戰來疲憊湘軍,最後破圍。實際上,在天京之戰的最後時期,湘軍已經精疲力竭,幾乎無力攻城了。如果按照李秀成的戰術,這時再有生力軍投入,打敗湘軍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這個時候,洪秀全又不顧實際情況,命令李秀成採取攻北救南,大軍渡江到江北,攻擊湘軍的後路。江北正值饑荒,沒有糧食的太平軍最後只能撤回,最終這支20多萬的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這樣,即便是最後湘軍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太平軍也無力解圍了。
由於洪秀全和李秀成之間的意見分歧,使得天京之戰的指揮一片混亂,錯失了無數戰機,只有失敗一途了。
三、太平軍戰鬥力差。
在這個時期,太平軍在戰鬥力已經大幅度降低了。在戰鬥力方面,李秀成的軍隊本來就比不上陳玉成。陳玉成敗給湘軍,對於李秀成是有一定的影響的。這也是他制定防禦天京計劃時,採取固守反擊戰術的原因。
在這次戰役中,雨花台戰役中,這種差距表現得更加明顯。當時曾國荃部不過兩萬人,其中由於疫病橫行,很多士兵病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李秀成率領二十萬大軍,圍攻四十六天,竟然打不下雨花台。
而且當時李秀成的部下擁有大批的洋槍洋炮,火力超越了湘軍。最終湘軍傷亡5000餘人,太平軍傷亡萬餘人,太平軍就撤退了。湘軍認為,太平軍只是藉着槍炮壯膽威懾,並沒有肉搏硬拼的勇氣。這種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最後的一個關鍵的原因是湘軍中擁有的水師。這支軍隊是湘軍中最精鋭的部分。當時這支水軍作戰達到了這樣的地步,當敵人的槍炮打來時,如果誰膽怯躲避,就會受到他人的嘲笑。就是這樣一支軍隊,控制着戰場的主動權。
當初,由於要在長江流域作戰,所以在組建湘軍的時候,曾國藩就非常重視水軍。他當時説,水軍不成,湘軍不出。所以,這支專門組建訓練的水師,在一開始,就給了太平軍以沉重的打擊。
太平軍沒有專業的水師,大多船隻都是民船充任的。在湘軍水師的打擊下,最終全軍覆沒。由此,湘軍也掌握了長江的控制權。在這次戰役中,湘軍水師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們阻擊太平軍的運輸調動,保障自己的後勤補給,從而保證了曾國荃作戰的勝利。
結語:
除了以上的這些主要原因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洪秀全濫封王爵,造成事權不一。他手下的官員對賣糧的人收取高税,使得天京缺糧。到後期,徵調援軍的時候,都因為天京無糧,沒有人願意去救天京。但這些都不是主要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