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參觀上海科技館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實習生 華天擇 攝
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研學之旅、STEAM夏令營,自然科學探索營……“科學➕”夏令營越來越受到家長和青少年的青睞。如何更好地開發整合科普研學資源,搭建共建共享合作平台,讓青少年研學少些熱鬧觀光,多點科學真味?今天,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上海科技館主辦,中國科普研學聯盟、長三角科普場館聯盟承辦的第三屆中國科普研學大會在上海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科普場館、科普基地、中小學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的100餘名代表參加會議,並共同倡議“搭建科普研學合作平台”,讓研學旅行更加凸顯科學教育的核心功能。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作為一項撬動素質教育改革的槓桿舉措,研學逐漸走入國內教育界的研究視野併成為綜合實踐育人研究的新領域。作為一種新型的科學教育方式,科普研學兼具正規教育與社會科普教育的特徵,更強調研究和學習、認知和體驗、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進一步引發了社會對於公眾科學素養提升與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深入思考。
為了更好地推動科普研學,促進科學教育的發展,來自教育、科技領域的專家代表與科普場館、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學校、企業等科學教育相關單位共同研討的《共識與行動——搭建科普研學合作平台,凸顯科學教育核心功能》倡議書,今天上午在上海科技館發佈。據介紹,倡議書進一步明晰了科普研學內涵,希望通過多領域、多學科協作整合科普研學資源,支持科普研學的高質量發展。同時,利用信息化力量豐富科普手段,探索科學教育新方式,更精準有效地促進科學教育的發展,建設科技強國。
上海有300多家各類科普場館,在科普研學中有着廣闊的發展前景,正在積極參與其中。“科普研學和科普場館的科學教育是完全一致的,核心都是研究性學習,就是引導孩子們真正研究一些科學問題。”上海科技館副館長顧慶生告訴記者,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以及未來的上海天文館等,都是青少年帶着問題領略科學風光的好去處。走進場館研學是問題式研究,不似書本,也不是灌輸,在這裏,孩子們可以獲得第一手的科學資源,通過細緻觀察,通過自然體驗,開展多樣化、興趣化的自主學習。
目前,上海科技館充分挖掘自身豐富的教育資源,根據學生不同年齡、不同認知、不同興趣愛好等特點,編制了多學科的規範化標準課程。通過和100多所學校建立自然科學聯盟,既把學校課堂搬進場館,又推動科技館資源融入校內課堂,“場館➕”研學的創新正在漸入佳境。 “研學倡議的發佈,將有助於形成一個更好的科普研學生態體系,讓全社會都要從科學本真的意義上,從科學教育的本質上去開展各類研學活動。”他説。
作為2020年上海科技節論壇版塊的重點活動之一,第三屆中國科學研學大會突出創新意識,以“科普創新與研學發展”為主題,還圍繞國際視野下科普研學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探討了我國科普創新和研學發展的有效結合機制。